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专题首页 | 案例城市:双流县 | 慈溪市 | 扬中市 | 开原市 | 绥芬河市 | 霍林郭勒市 | 南安市 | 滕州市
 慈溪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走工业集聚化道路 提升城乡产业发展水平

——慈溪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纪实

    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三角地区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1988年撤县建市。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慈溪已是宁波北接上海的门户和杭州湾南翼的重要交通节点。全市总面积1361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5个街道和325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103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县建市后的20多年间,慈溪从搞农业多种经营、大办集贸市场、实施“四轮驱动”、率先推行乡镇企业改制,到后来发展外向型经济、扶持企业技改、开发现代工业区等,在较短时间内,把一个以晒盐产棉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的经济强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7.7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88亿元,自营出口68.86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513元和30896元。慈溪以全国1/7000的土地,养活了全国1/100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200的进出口额。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列第3位。
一、注重创业平台建设,打造有序布局的产业空间
(一)坚持有节有序原则发展工业集聚区
    工业立市是慈溪经济发展一贯坚持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工业发展走过了小打小闹、家庭作坊式的草根经济,低层次、单打独斗的乡企经济,目前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品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聚经济。慈溪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因是得益于把优势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整合资源禀赋,培育产业集聚区,巩固和提升工业竞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
    将工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尽可能依托现有城镇基础设施配套,以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财政投入压力。同时,又适当远离中心城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为城市发展留足发展空间。通过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二产支撑三产、三产服务二产”的良好局面。
    2、坚持园区集约发展原则
    慈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人均耕地占有量仅420平方米。产业集聚区布局在满足工业必需空间的同时,必须坚持集中布局、节约集约原则,统一布局各类产业园,建设工业集群区内园中园,杜绝“低、小、散”现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工业集聚区布局在充分依托既有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周边区域工业发展需求,具备较大的辐射半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东中西同步协调发展的局面。
    4、坚持工业区间产业适度错位发展的原则
    慈东工业区在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汽车零部件、化纤等产业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土地资源也相对充裕,适合布置对土地、水、电等要素资源要求相对密集的大中型项目,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中、西工业区不仅可用土地总量少,而且征地工作难度大,必须走精细化之路,宜布局占地少、单位投入产出高、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且对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依赖性相对较强的产业。
    5、坚持与工业区周边区域的既有产业衔接的原则
    从多年工业发展经验来看,慈溪的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依靠本土企业的产业链扩展和培育新兴产业来实现,运用产业链定向招商。如:逍林、新浦、桥头、附海等镇,有家电、塑料加工、电子电器元件等产业基础,目标是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宗汉、长河、坎墩、庵东、天元、周巷等镇,有汽车零部件、金属压延加工、磁性材料、轴承等产业基础,定位于发展成套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机械基础件等产业。
(二)营造协调有序的工业空间布局
    慈溪工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四城(华东轻纺城、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中华古旧家具城、中国慈溪汽车贸易城)、十六园(各镇工业园区)、一区(慈东工业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情况如下。

慈溪工业空间布局状况一览

序号

工业园区名称

规划面积(亩)

已开发面积(亩)

企业数(家)

资产总额(亿元)

产值 (亿元)

最大产业产值(亿元)

1

华东轻纺城

2209

1407

200

2

11

轻纺10

2

古旧家具城

3825

305

7

0.8

2

家具2

3

宗汉街道

2065

1717

74

21

23

运动器材4

4

坎墩街道

5188

3488

118

10.2

11.

电气机械4

5

(原)三北

3708

3408

90

14

20

化纤12

6

(原)龙山

3447

2547

100

25

30

化纤12

7

(原)范市

2240

1940

70

10

12

家电8

8

掌起镇

4820

3550

142

30

33

打火机6.5

9

观海卫镇

8818

5420

250

80

110

家电80

10

附海镇

2960

1500

37

15

30

家电27

11

桥头镇

1275

658

47

6.5

7.2

塑料2.5

12

匡堰镇

2355

450

37

5.5

7.2

汽车装饰件5.4

13

逍林镇

2538

722

44

0.4

0.1

不锈钢管0.1

14

新浦镇

2296

2200

60

15

30

家电28

15

胜山镇

2097

1500

72

6

12

车业5

16

横河镇

1672

1100

54

10

15

轴承9

17

崇寿镇

2298

2298

100

28.5

36.5

打火机8.6

18

庵东镇

2088

1776

53

11.4

13.4

纺机2.88

19

长河镇

5178

2800

58

5

8

家电配件3

20

周巷镇

5202

4809

102

29

66.5

家电49.8

21

慈东工业区

63000

33000

270

48

37.6

金属压延12

 

合计

129279

76595

1985

373.3

516.4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慈溪模式“三级跳”
    慈溪工业从最初的配件加工逐渐发展到委托加工,从整机制造逐步发展到自创品牌,跃过明显的三道槛,即慈溪加工─慈溪制造─慈溪创造“三级跳”。
    慈溪的工业基本是从家庭作坊和个体经营起步的,由于受到资金、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初期必然以低层次的配件生产、模仿加工起步。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企业善于模仿,带动了优势产业实现由单一的配件生产向整机制造、较高层次的产品模式转变,部分企业因生产能力强,产品质量可靠,开始接收委托加工业务(OEM),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随着企业资金与技术力量的雄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受委托加工低利、微利的影响,推动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助设计制造(ODM)的转变,自助设计制造对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自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并且逐渐开始运作品牌,带动产业向自创品牌迈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2004年6月,宁波三A集团获得慈溪第一个国家驰名商标,2005年宁波方太厨具获得慈溪第一个中国名牌。到2010末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6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浙江省名牌55个,成为全省拥有国家级品牌最多的县市。
    慈溪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以新产品开发为主导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由“慈溪制造”向“慈溪创造”的转型过程不断加快。1988年全市专利授权量仅2件,无发明专利。到1998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69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到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5210件,其中发明专利206件,授权总量连续九年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三、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引领经济总量跨越倍增
(一)经济总量加速增长,连续跨上新台阶。
    1988年,慈溪的GDP只有19.93亿元;通过慈溪百万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到 1996年,GDP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10.92亿元;到2010年超过七百亿元,GDP达到757.70亿元,经济总量十年迈上一个新台阶。1988年,慈溪人均GDP仅为2118元;1996年首次超过一万元,达到11201元;2010年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7306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793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1988年,慈溪市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1.8:48.6:19.6,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为重要支撑、第三产业为辅助的时期。到1991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至20.6%,首次低于第三产业27.3%的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2.1%,全市产业结构由213型调整为231型。至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仍占绝对地位,达到60.5%,第三产业占全市的比重为34.4%,第一产业占全市的比重为5.1%,全市的产业结构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副、第一产业作补充的新形态。
(二)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跨越2000亿元
    多年来,慈溪产业集聚发展的竞争优势使全市工业集群效益日益凸显,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不断强化。2005年至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365.8亿元增长到2502.8亿元,五年间增长了83.2%。工业增加值从216.3亿元增长到429.5亿元,年均增长14.7%,贡献了全市GDP的57%。 2010年,全市19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分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支柱行业共实现产值90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3.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支柱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27.8%、47.2%和4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3个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0.9%、34.4%和22.4%。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市场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5.75%,内销明显好于外销,全年实现内销产值9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部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6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实现利润总额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0%;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8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得分为223.57分,比上年提高27.93分。
四、抓好新兴产业培育,推进转型升级发展
    慈溪在发展中深刻感到,传统优势产业或受制于市场过度竞争、或受制于技术制约,增速明显放缓,利润空间缩小,较难支撑未来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需要发挥园区在产业集聚和优势凝练的作用,以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中园建设为手段,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一是推进园区建设模式转型。在慈东工业区和新兴产业集群区内建设专业化的园中园,打破传统的简单产业集中做法,构筑集生产、生活、休闲、商务于一体的专业特色鲜明,管理服务突出的现代产业园区,为高端产业的优势集聚奠定基础。二是推动园区内产业的整合优化。以专业化园中园为载体,推动园区内原有产业的二次整合,确保制造业向两端延伸、服务业向高端发展有充分的载体基础和物质条件,推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慈溪未来从整体上向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攀升奠定良好基础。
    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08.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6%。扎实推进省家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装备提升行动,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完成企业技改投入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截止2010年底,全市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287家,其中10—20亿元的企业14家,20亿元以上企业5家。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获“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共建基地”、“中国家用小家电产业集群”、“中国家电下乡示范城市”等称号。
五、推进产城有机融合,优化新型城乡一体化格局
    工业集聚区的推进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良机。慈溪城市最初沿329国道等主干路轴方向发展,然后向纵深拓展,特别是随着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慈溪城市向北发展明显加快。围绕建设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目标,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树立大城市发展理念,突破行政区划概念,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强化城市功能,推进区域空间格局从“一体两翼”逐步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 (即中心城区和杭州湾、慈东、观海卫、周巷四个片区)发展,构建“中心城区─片区重点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区、居民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分中心城区,按照商贸金融区、行政文教区和创业宜居区的定位要求,继续实施“东延、北扩、南调、西控、中更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2010年,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7平方公里,比1997年的22平方公里增加18.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4.5%,比1997年的32%提高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