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专题首页 | 案例城市:双流县 | 慈溪市 | 扬中市 | 开原市 | 绥芬河市 | 霍林郭勒市 | 南安市 | 滕州市
 扬中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以镇域经济为支撑 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扬中市打造镇域产业集群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纪实

    扬中市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北与泰州、扬州隔江相望,西南与镇江、常州一衣带水,是镇江市下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48万。近年来,扬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深入实施“提升经济总量,提升城市形象”的“双提升”战略,加速从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2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 是2005年的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4亿元,是2005年的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0元,是2005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270元,是2005年的2.1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县市前列,是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长三角最具商业潜力十强县(市)。
    扬中市始终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其镇域经济起步早,总量大,实力强。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镇域经济“特色化、集群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了新坝镇、三茅镇工程电器,油坊镇光伏产业,八桥镇、西来桥镇船舶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城乡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位于镇江市综合实力十强镇第一位的新坝镇,工业经济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40亿元;城关镇三茅镇实现了从“工业强镇”到“富民强镇”的转变,2006年—2010年连续五年位居镇江市综合实力十强镇前三;油坊镇自加压力,不断超越,全力打造“硅谷城”,构建“太阳岛”,2010年光伏产业产值达到5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量的65%;八桥镇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从“经济洼地”走向“经济强镇”,五年投资总额超50亿元;西来桥镇倾力建设“产业岛”,先进制造业提速发展。2010年,全市镇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5.2%。
一、以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大力提升镇域经济总量
    以改革开放后起步的工程电器产业为基础,集中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形成了以新坝镇、三茅镇为主体的工程电器产业集群,“中国工程电器之乡”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一)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工程电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1.综合实力较强
    扬中是“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基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首批15个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和首批“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目前,以新坝镇、三茅镇为主体,从电缆、桥架、母线槽、开关柜、变压器等配电产品,到用于风能、太阳能、核能、铁路电气化等组合集成产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产品涵盖了电力系统8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输、变、配电设备及相关电器配套产品和材料,共七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左右。2010年,行业实现产出426亿元。
    2.优质企业较多
    全市各镇现有工程电器类企业58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2家,百亿元企业1家,大全集团、中电电气、南自通华、华鹏集团等进入中国电气工业百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与ABB、西门子、GE、施耐德、现代重工等跨国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3.科技创新较优
    镇区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2000名,先后承担国家863火炬计划3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5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100多家企业参与或独家制定国家工程电器行业标准,国家电缆桥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母线槽标准化工作站落户扬中。目前,新坝镇正以创建国家级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为契机,重点发展电力电器产品的系统集成、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新型智能开关和继电保护装备、柔性输电及智能变电设备等符合智能电网需求的各类智能电器。到“十二五”末,智能电网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扬中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建成国家级智能电器产业基地。
    4.服务平台较全
    检测平台方面,建成江苏省电力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国内低压电器检测站、省级配电设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科研平台方面,建有各类科研机构60余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开展科技协作和交流。
(二)立足基地化目标,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近几年,扬中以油坊镇为基地,依托独特的人脉优势,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太阳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自弱变强,正迅速成为国内新能源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1.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从确定光伏产业发展战略之初,就把打造“有话语权的产业链”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组件封装—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硅料提纯环节,大全集团先后在重庆万州、新疆石河子启动实施了硅原料生产项目,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形成4万吨的产能,大全集团将因此稳居多晶硅生产“中国第一”的位置,这也为扬中光伏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原材料瓶颈制约。在铸锭拉棒和切片环节,目前环太硅科技年产单、多晶硅片能力已达到 1.8亿片、720MW;荣德新能源年产能达到1.5亿片;正在建设的大全太阳能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竣工后,将形成年4.2亿片、900MW多晶硅芯片生产能力。在其他环节上,也涌现出了兆伏新能源、尚昆光伏等一批规模超亿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成长型企业。
    2.技术优势逐步显现
    在加长拉宽产业链条的同时,扬中光伏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与国际光伏巨头的战略合作,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在多晶硅提纯环节,大全集团引进“西门子改良法”生产工艺,使多晶硅的纯度达到了99.99%,尾气回收率达到99%以上,各项指标均属国际一流。在铸锭拉棒和切片环节,环太硅科技、荣德新能源与浙江大学太阳能实验室合作,将太阳能硅片切片合格率提升到92%,远远超过全国70%的平均合格率。在光伏系统集成方面,兆伏新能源研发出500MW逆变器样机和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一举确立了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美国POWER-ONE公司并网逆变器的唯一授权制造商;大全集团与海军工程大学合作成立“国家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研发的逆变器产品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实现新兴产业裂变倍增,不仅要有强劲的“爆发力”,更要有持久的“耐力”。扬中众多企业将投资的方向指向光伏领域,今年实施的亿元以上项目就有14个,总投资103亿元。1—4月份,大全集团2000M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美科年产1.5亿片多晶硅片制造项目已有50台多晶炉、50台切片机投产,新增产能300MW;高照多晶硅铸锭切片二期扩能项目1万平方米厂房已封顶;晶利太阳能玻璃项目已建成1.7万平方米厂房;荣德新能源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已安装150台单晶炉、9台开方机和52台切片机。截至目前,扬中的光伏及配套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从业人数近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员占到1/3。预计全年产出将超过150亿元。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这几年,扬中在搭建光伏产业发展平台、优化政策环境上花了大气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6月,全省首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成功落户,获“江苏(镇江)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授牌,并被列为厅市(镇江市)合作共建项目;同年10月,建成“江苏省太阳能级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合作,研发水平全省领先。
(三)策应沿江开发战略,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发展
    扬中岸线资源丰富,深水岸线总长近53公里,占全省长江深水岸线总量的1/5,夹江岸线总长45公里。八桥镇、西来桥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船舶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形成了船舶制造、甲板机械、港口机械等门类齐全的船舶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其中:新韩通建造的5.7万吨散货轮,创镇江造船史上吨位之最,同时也将扬中的船舶制造水平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龙源港机的卸船机1小时能装卸1000吨货物,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能够生产大型吊机产品的重工企业,50%的产品出口国外;威和船舶的甲板机械占据国内20%的市场份额,并在挪威成立了研发中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产品。
    扬中以进军“十二五”、抢占“海洋工程”尖端领域为目标,着力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扩大高技术船舶、船舶配套、港口机械的产出规模,开发海洋平台、海工船舶、海底电缆等新品,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目前,新韩通正投资6亿元建造镇江地区最大船坞,发展海洋采油平台、风电塔筒、集装箱船、化学品船;龙源重工投资20亿元,建设以海上浮吊、钻井平台为主体的海工装备生产基地。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二、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扬中不断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推动发展惠民,努力建设“和谐扬中”。
(一)以“四城同创”为载体,着力提升城市形象。
    在城镇建设中,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十一五”期间,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建设,大力实施“桥港城联动”和“城市南进”发展战略,着力实施老城区的改造和滨江新城的打造。
    先后实施了老城区扬子桥片区、老汽车站片区、新杨路片区等地段以及城中村“10+1”改造,扬子路市容管理示范路顺利改造完毕。加快建设城区停车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成省级园林城市,“茶水炉”、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到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一座主城区“宜居之城”的档次不断提升。通过对滨江新城的翠竹南路、新杨南路、中电大道等向南延伸,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了路网结构。在此基础上,高起点编制了规划蓝图。按照规划设计,滨江新城用地规模6.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6.5万人,规划结构为“一带一心,四区四道”九大功能分区,建成后将集休闲娱乐、商务研发、文化体育于一体,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特色商务区、现代化品质居住社区。目前,文化体育中心、高档安置小区等重点工程已经先期启动。
    以新市镇“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镇区和农村的配套设施,增强整体功能,逐步建设一批功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鲜明、生活舒适便捷的“幸福家园”。深入实施“绿岛工程”,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骨干河港疏浚整治,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在镇江率先实现“满堂红”,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3.5%,空气优良天数达9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分。
    专项实施大交通计划,泰州长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238省道改线工程基本具备通车条件,“扬中—镇江”直达通道项目开始筹建,扬中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昔日“江心跳板”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实施民生工程
    制定和落实“政策惠民、就业富民、保障安民、服务利民”等系列民生建设举措,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5元,名列江苏省第8位。“十一五”期间,扬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5.99%,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长81.9%,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大力促进充分就业
    把促进创业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证职工收入稳定增长;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的市民拥有体面的工作、过上宽裕的生活。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3.9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7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几年来,群众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体。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6016元,占收入总量的60%;经营性收入5370元,占2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8076元,占收入总量的64.5%;经营性收入2652元,占21.2%。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份额均超过80%。“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9:1调整为2.04:1,两项收入的“剪刀差”进一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更趋协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1%,全面消除了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
2、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着力构建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的全面覆盖、并轨运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98.9%,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9.46%,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5%,顺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
3、加强平安城市建设
    过去的5年,我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法制手段,加强社会管理,调节社会关系,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治意识和自律意识,变“保稳定”为“创和谐”,构建更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2010年,我市在连续6年蝉联“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桂冠、荣膺“全省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示范市”的基础上,又被推荐为镇江市唯一“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
三、几点启示
    扬中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但是扬中人因地制宜、应势而动,在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扬中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发展镇域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
    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资本融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提供要素,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启示二:发展镇域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更不可能掌握行业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发展镇域经济,要引导企业将产品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头延伸,前端加强研发,不断推出新品;后端加强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增加附加值高的、营利性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产业的升级乃至区域经济的整体升级,才能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改善提供坚强的保障。
    启示三:发展镇域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以民为本
    发展镇域产业集群,不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巩固提升、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的同时,积极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潮流,吸纳创新产业元素,不断增强发展的源动力;不是封闭式的调整转型,而是需要开放的发展思路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努力探索契合实际的发展新路;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而是要以民为本,实现发展成果共享,赋予经济发展最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