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合肥市包河区:打造“双创特区”包河样板

  

近年来,包河牢牢抓住合肥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的机遇,加快聚集高端人才,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双创特区”样板。

    一、体制机制创新  吸引优秀人才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优势,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模式。一直以来,我区创业基地建设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政府运营的模式,易造成政府负担过重,管理成本高,孵化成功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区正在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引进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整合区政府各部门创新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基地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指导、资金扶持、品牌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与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扶持。

(一)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以政策扶持各类创业群体。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创业园(街)、创业大厦等各类创业载体,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扶持社会各类群体自主创业。2015年以来,全区新增创业基地40000平方米,新增非正规就业组织327家,新增孵化成功企业184家,区百帮创业园入驻中小企业共计34家,带动就业近500人。

(二)建设包河区人力资源市场。我区建设的创业孵化器项目位于即将建成的包河区人力资源市场内(宿松路与祁门路交口北300米),计划将南楼三、四楼,以及北三层小楼作为创业孵化器项目场所,总建成面积约1800平米,现已部分投入运营使用。该项目旨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初始创业平台,建成后吸纳如互联网、电子商务、设计类的创业项目入驻,为以上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联合办公空间和多项软性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包河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机遇,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发展定位,全力以赴在金融商务、文体旅游、会展及要素交易、健康服务、生活居住、数字信息、创意设计及广播影视等产业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日益健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启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取得成效

2015年,包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亿元,增长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8.8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120亿元。在合肥市政府考核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11项指标总量位居城区第一。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权威机构综合评价,我区三度获评全国“双百强”城区,在2015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2015年度市辖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名单中分列54位和13位,为安徽排名最高的全国“双百强”城区,也是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百强”的城区。

(二)主要做法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创新型企业110家。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现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2015年,全区申报专利4487件,其中,发明专利2807件(位居全省县区、开发区第二);授权专利2632件,其中,发明专利109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

2.围绕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合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重要城区,包河区开展了“包河双创活动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目前全区共有包河互联网产业园、乐业空间、创客云谷、创客梦空间、臭皮匠等各类创新平台12家,创新创业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余家。

3.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科技贷”“创易贷”等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实行基准利率贷款,政府给予银行同期基准利率2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公司按不大于1%收取担保费的,政府给予担保(保险)公司1%补贴。目前共向20家企业贷款1.5亿元。

3.建立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包河区促进自主创新政策》,以产业政策和自主创新政策为主线,以人才政策和金融服务政策为重要支撑,构建具有包河特色的1+6政策体系,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累计扶持企业500余家,扶持资金3.2亿元。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包河区聚焦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需求,以建设创业创新载体、扶持创业创新项目、培育创业创新企业、打造创业创新平台为重要工作抓手,拓展空间载体,优化良好环境,完善服务链条,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创业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目前,包河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筹建当中。全区13家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完成备案。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家;认定合肥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今年申报2016年度市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2家。申报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

围绕“双创”工作目标,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包河、政务公开网络平台作用,把有关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重要通知、工作动态等在网站上公布,并采取新闻报导等方式,展示发展创业创新的一些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收集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QQ号,建立包河区双创工作QQ群,及时发布政策信息,解答小微企业在政策、融资、项目等方面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二)加大创业创新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创业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包河区扶持产业发展“1+6”政策体系(即1个“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 “金融、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 6个发展政策),如:针对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突出问题,主要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搭建服务平台、鼓励自主创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做大做强等。加大市政策宣传力度,今年召开1场全区2016年市工业政策宣贯大会,邀请市6名专家作政策解读,共有规上企业、成长性小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140家企业参会。组织6家工业企业参加市2016年政策规划专题培训班学习。

(三)筹建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对接包河互联网产业园的中物华商国际物流(安徽)有限公司,召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邀请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局负责人给予指导,谋划推进包河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按照由近及远的思路,拟对标学习庐阳区、宁波、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市、县区经验,抓好建设方案、工作流程、运营模式、第三方服务与考核等关键节点,协同推进平台建设进度,争取年内组建投入运营。

(四)培育创业创新基地

建立包河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动态掌握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情况,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填报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备案资料。加强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常青创客·梦空间、臭皮匠创业基地、绿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培育,争创国家、省市创业示范。

(五)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引导小微工业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摸排筛选并推介优质企业,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小微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小升规”。如:对主营业务收入距离2000万元不大的小微工业企业,列入重点培育对象,跟进做好服务,充分挖掘潜力,协助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完善申报手续,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含1户迁入企业);目前列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

(六)提升信息建设水平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借助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工业微信平台”、“企业服务易信平台”、“工业云平台服务”,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目前我区建成“数字企业”达300余家,建成“智慧企业”30余家,“数字化车间”1家、“智能工厂”1家,参与实施“翔计划”活动。列入省工业设计中心企业2家。今年申报市“数字化车间”企业6家、“智能工厂”企业1家,合肥市翔计划项目及工业云服务平台正在申报当中。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3家,市级11家。

(七)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对接平台。针对企业融资需求,组织企业参加澳大利亚产业合作和上市融资系列研讨会,举办包河区挂牌融资辅导及商密保护培训会,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挂牌融资等内容,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我区企业发展。二是降低融资成本。每年向市政府推介优质小微企业,争取享受市贷款贴息政策补助,其中201547家小微企业获得1036.31万元市贷款贴息政策补助,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三是争取融资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展中小企业帮扶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 “过桥”资金问题。加强市、区税融通业务宣传,今年2家企业获得800万元“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申报市2016年首期中小微企业扶持债企业12家,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八)拓展创业创新服务

一是创业辅导。全面推广“赛飞”创业辅导模式,组织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参加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培训。今年以来组织15人参加2016年度赛飞创业辅导师培训班学习,17家基地负责人参加市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及申报培训会议。二是人才培训。坚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等培训,开展企业 “领军人才”浙大、上海交大金融EMBA、“专精特新”北大、工业设计与制造融合发展等高级研修班学习。组织小微企业参加“专精特新”、“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络营销、商业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新常态发展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等专题培训。今年以来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制造2025、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2016安徽民营经济发展与管理等培训论坛活动,启迪企业家发展思维。三是产销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协会、商会、会展公司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汽车、工程机械、食品等行业产业供需对接、洽谈及展销会,完成第九届家电暨消费电子博览会参展工作。组织8家企业参加合肥市工程机械企业产销对接会,推荐14家企业申报市两创(自主技术创新和首创型)产品,争取列入《合肥市两创产品目录》,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四、未来努力方向

展望未来,包河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双创”工作,丰富“双创”的“包河样板”的内涵。

(一)全力推进人才强区建设

积极实施菜单式引才。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领军人才培育庐州英才特支计划,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引进管理营销、研发设计、创意工程师、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队伍。加强与跨国公司、一流科研机构和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招贤纳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出入境和子女入学等服务水平,完善人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等资助制度,满足人才发展需求。

加快开展项目式育才。充分发挥区内合工大、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引导企业与院校开展定向合作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面向本土的复合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进金融学院、软件学院、创新学院等建设,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培养产业转型急需的专业人才。实施包河创业领航工程,针对大众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新型培训活动。

(二)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锁定细分行业国内外50强企业,精挑细选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一个产业链规划、几个大项目引领、多个招商平台跟进、一个人才基地支撑的工作思路,形成动力强劲的创新企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各类科技企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特别是引导企业发展八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

建设产业创新联盟。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更多企业人才加入辅助性创新、补充性创新、相关性创新的行列。推进企业国际创新合作,提高全球范围产业资源、科技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增强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效率。完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由其牵头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

(三)加快创新载体建设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打造创新企业孵化平台。按照科技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加快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等各类科技载体。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资源密集优势,挖掘高校周边地块和闲置楼宇,打造中科大高科技广场、宿松路创客文化街等一批特色载体,鼓励街镇、开发区打造小而精的双创平台,积极发展居家创客。加速推进软通动力、万创控股、北斗数据科技园、安徽投资俱乐部、众创森林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中心,推动产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到2020年,力争建设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双创平台1000万平方米,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

完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深度开发互联网+模式,推进翔计划工程和工业云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提供云计算云存储云搜索等服务。建立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于一体的区级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平台市场化运营。完善科研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库等。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科技创新工作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突出企业的知识产权主体地位,不断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依托合肥要素大市场,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先期试点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交易,逐步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试点。

构建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推动包河区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创建包河区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基金,对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支持各类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支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系统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加快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加大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鼓励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或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技术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优先在包河转化,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