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郫县:打造大数据小镇 建千亿产业基地

  

菁蓉小镇,位于郫县德源镇。2015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号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要求,郫县利用大量闲置房源和区域周边高校众多、企业云集的自身优势,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抓手,在德源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并将载体空间命名为菁蓉小镇,其中取精华、纯粹之意,代表成都,”“合并寓意草根创业,扎根抱团,打造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培养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一、转型蝶变、重获生机,菁蓉小镇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入驻孵化器32家、聚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8个,聚集各类基金22支,其中县政府国有公司设立了1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入驻创新创业项目1206个,已注册公司650家,聚集创客11000余人,引进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1,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新资源不断聚集、创业生态日趋完善,昔日的空心小镇迅速嬗变为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创客天堂, 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与创造活力。今年5月成功入选首批28个全国创新创业区域示范基地。

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常委黄新初,市委书记唐良智,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政府副市长苟正礼,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副主任周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等领导先后调研菁蓉小镇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党政代表团,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先后参观考察菁蓉小镇400余次。

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菁蓉小镇建设的创新点与着力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加快创建以创新创业为引擎的菁蓉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特色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经济能级和产业层次取决于要素吸纳及承载能力,经济、文化、生态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取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和产业带动力,更取决于创新点和着力点的科学选择。

(一)打破特色小镇建设的局限思维

建设特色小镇要克服狭隘的地域观,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首要着力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格局下,镇域经济发展必然在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受制于宏观环境,但不可画地为牢,要从全域、全省市的宽广视角,分析菁蓉小镇自身比较优势,找准融入区域经济体的切入点。要借助创新创业之势,善于走跨区域合作之路,与周边城镇群、高新西区融合发展,既作主角又当配角,主动在区域中寻求功能和产业定位。产业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必然规律,高新西区、电子科大有相对产业优势和科研资源,都具有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承接外移产业则取决于承接地的准确定位和比较优势。菁蓉小镇新兴产业和人力资源的集聚,是以创新创业竞争力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如果创新创业势头强、人居环境好,则人口、人才的吸纳能力强,镇域经济发展随之进入良性循环。

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内陆地区的一些城市,其发展关键在于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吸引高端人才和吸引大企业落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能力和营商环境。传统区位的认识认为,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是决定经济要素流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缩小了空间上的距离,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物流和商业模式。沿海与内陆、一线二线城市与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甚至特色城镇的差距,并不取决于行政层级和区位条件,而取决于现代物流支撑条件、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潜力和发育程度、生产要素集聚规模。为此,要从战略谋划上登高望远,在理念上有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的远见,坚决克服特色小镇建设的思维局限,把镇域经济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去定位、经营、竞争和合作,使之适应“双创”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常态。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提高资源集聚能力的捷径。特色小镇是成都市卫星城建设的崭新板块,必将带来资本、人口、信息和技术等要素的聚集效应,吸引更多要素向城镇集中,从而诱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菁蓉小镇等特色城镇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是着力于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满足未来人口规模和服务功能出发编制长远规划,避免走弯路。城镇规模要贯彻人本原则,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人口密度、城市风貌、建筑标准,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宜居要求。规划设计要坚持一步到位、分期建设原则,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着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城镇体系。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具有就近就地转移农村人口的天然优势,新型农村社区是保持农村风貌和农业发展需要的依托。要优化全域规划,形成以卫星城为中心,以特色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区为基础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引导创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特色小镇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兴办现代农庄、家庭农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三是着力于生态建设、人文发掘。城镇化不能以自然生态的破坏、历史人文的流失和乡村形态的损毁为代价。要将生态资源作为选择发展路径的标尺,注重发掘乡贤文化和川西院落林盘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让建筑特色传递地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要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要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建设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注重发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水域文化。适度嵌入旅游功能,力争把特色小镇打造3A级景区,突出“旅游+双创”特色。注重夯实社区功能。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着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三)对城乡联动发展的产业思考

建设特色小镇,要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两化”互动、城乡联动,才能加快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整体推进。城镇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也要以城镇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要统筹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特色小镇能级,增强对工业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在空间布局上要产城一体。产城一体不是产城一起,产业生产功能和城镇服务功能在空间上要合理布局、相互配套,产业园区、城镇生活区和美丽新村相互融合,现代交通、生态景观、公共配套共用共享。在产业发展上要三产融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共进,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聚集人气、培育商气、繁荣城镇,为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塑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积极探索、精心谋划,双创工作稳步推进

(一)明确发展定位。以创业创新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能优化升级和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突破,以成果与资本对接、人才与企业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为路径,以构建双创发展新机制、营造双创发展新格局、拓展双创融资新渠道、塑造双创发展新支撑、培育双创发展新氛围为任务,全面构筑创业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创业创新品牌,初步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双创示范基地,成为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典范、双创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和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经济的典范,为成都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二)抓好载体建设。实施完成了孵化楼宇风貌改造55万平方米、街区绿化1万平方米、引水入镇1.5公里、道路改造3.2公里以及重要节点、光彩工程等环境氛围的整体打造。优化办公和配套设施,创业服务中心、创客食堂、多功能体育场馆、五人制足球场、卫生医疗点、创业超市等设施已投入使用。打造“创客之家”,设立了菁蓉小镇青工文化驿站,积极开展青春创客知行e课堂、青春导航创业沙龙、青春之旅联谊活动,开通了菁蓉小镇微信平台。开通连接县内19所高校的环线公交和3条到金沙公交站及地铁站点的创业直通巴士。改造周边生态环境,完成3公里清水河公园打造,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

(三)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创业天府·郫县行动计划优惠政策》,近3年县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创新创业发展资金,对入驻项目给予房租物管全额补贴,并在项目启动、人才引进、园区运营、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奖励。县财政设立20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引进小米投资等2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加强与18家驻县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设立了1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3支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扶持。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合作,落实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将原富士康生活配套区1000亩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为创新创业配套产业用地,为项目就地产业化提供空间载体。

(四)加快项目引进。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客咖啡、创业大学、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和鼓励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运营机构开展项目引进、孵化、投资等事宜,政府主要负责知名机构、平台型项目的招商服务和平台搭建工作,形成“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运作格局。积极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高校深度对接,已与13所高校签订校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协议。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创客服务专员队伍,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着力引进国家级、省级知名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和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截至目前,已引进光谷咖啡、浪潮集团创新孵化中心等25个孵化器、创业项目926个。

(五)打造新兴产业。围绕建设全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到国家信息中心、贵阳大数据中心、北京中关村等地实地考察和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推动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引进了国信优易公司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四川信产天虎云商众创联邦和春舞枝互联网+现代农业创业孵化等大数据项目,加快推进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建设,已有近20家企业入驻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涉及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安全、大数据+培训等领域的企业团队人员约300人。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自主研发的“三大平台”(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政务一体化平台)已在7月中旬正式发布应用。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研发“双创指数”和“新经济指数”得到克强总理的肯定,并于624日成功首发。推动无人机产业聚集发展,加快推进菁蓉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无人机”基地已现雏形。531日国内第一家无人机监管和服务示范区——西南无人机飞行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飞行服务中心部署了国内最为先进的无人机监管服务系统,同时为无人机操作者提供情报发布、气象服务等必要的飞行服务。目前,正积极推动无人机适航(检测)中心、凯斯智能研究院的的落地运营。推动生物医疗、VR/AR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培育,目前,正在加快促进亚创百康、视觉奇迹、中国西部虚拟现实产业园、西南交大材料学院项目和V影奇迹、西部动漫等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聚集运营。推动一批新兴科技产业向新经济产业园区集聚。阿尔刚雷自主研发的年产2000万套、年销售额8亿元的绝缘连电插座生产基地已在新经济产业园落地,中国西部虚拟现实产业园、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上千亩的大数据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

(六)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市场+政府”双轮驱动机制,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建立项目筛选、退出机制,严格实行项目入驻准入和动态退出。健全投融资机制,引导以风投基金、金融资金为主的社会资本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项目、技术人才、园区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努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组建专家团、导师团,强化对人才技术的孵化集聚。完善政务服务机制,推行“保姆式”服务、“一站式”办结,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联系、跟踪服务。

    (七)狠抓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创业天府 菁蓉汇·郫县”专场活动、中美创客走进菁蓉小镇、全国第二届《创业英雄汇》海选活动、2015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暨成都全球华人创业大赛、2016年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暨成都菁蓉小镇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国际交流峰会、成都市“创业天府 菁蓉汇·电子商务专场”活动、第一届中国VR&AR国际峰会(2016 成都)等多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起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扩大了菁蓉小镇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参加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主会场主题展示活动,与中科院国家技术转化中心、政商汇等40余家知名机构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中央一台《新闻联播》用近1分钟时间报道成都“菁蓉小镇”。《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先后对郫县创新创业工作宣传报道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