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张家港市:适应新常态,提升新品质

   

江苏张家港市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家港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审时度势,科学组织推进港城现代化建设,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现代化建设已显初步成效。在决策安排上,编制了《张家港市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以“810工程”为重中之重,通过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更具实力、更显美丽、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港城;在重大举措上,紧盯区镇确定的三年内3~5件大事,务实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建设节奏;在重点把握上,突出转型升级核心,抢抓改革机遇,强化提升产业、城市、生态、生活“四个品质”的方向要求;在重大成果上,稳增长实现预期目标,转型升级取得一定突破,社会保持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城市形象持续得到巩固提升。

一、主要发展成果

(一)文明建设享誉全国。

作为“伟大理论成功实践”典范,“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张家港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城市之魂。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县级市中首个“全国文明城市”;2011年成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县级市。城乡一体文明的做法和经验得到刘云山同志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方向”。2014年,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在张家港市召开。多年来,全市已累计获得近20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二)综合实力位居三甲。

从1994年至今,张家港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3亿元。规模企业优势明显。销售超百亿企业达10家,其中沙钢集团连续6年入围世界500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制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临港经济发展迅猛。张家港港为全国县域口岸首个两亿吨港。依托张家港保税港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以页岩气新材料、再制造产业为代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开放型经济充满活力。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3家。2014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28亿美元,其中出口148.1亿美元。埃塞东方工业园成为全国县(市)首个、苏州唯一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境外投资额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张家港早在2011年被苏州市政府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苏州全市“推进速度最快、示范效应最好、亮点特色最多”的地区,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66%,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2%。突出强村富民。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万元和2.37万元。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均可支配收入718万元,5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形成全省最大的强村群体,永联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突出服务惠民。构建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做法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首个加入WHO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的县级市。突出保障安民。在全省首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养老并轨,城乡职工、居民医保大病救助水平保持全省领先;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平安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四年列苏州第一。成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并在全省推广。

(四)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张家港市是首批国家卫生城市、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荣膺“联合国人居奖”,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2012年荣获全省首个和唯一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建成首批“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市”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免费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系统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批量使用LNG清洁能源公交车的城市。全市空气灰霾监测实现城乡全覆盖,建立覆盖市区的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体系,初步建成城镇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机制。城镇绿化覆盖率41.1%,林木覆盖率达到19.2%。群众对园林绿化的满意率列全省县市第一。

(五)人文积淀较为深厚。

张家港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吴歌之乡”,河阳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东山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崧泽文化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余年。从苏州的第一位状元陆器(唐代),到泗港章卿赵氏一门37位进士,再到近代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以及现代的张光斗、钱人元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家港人才辈出。崇文尚教蔚然成风,拥有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沙洲工学院等大学以及梁丰高级中学1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普通高考成绩在苏州名列前茅,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成绩连续13年位居苏州首位。2004年起成功举办11届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被誉为“县级市扛起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旗”。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以项目人才为支撑,不断提升产业品质。

转型升级是张家港市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全球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实际,张家港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紧扣重大项目关键节点,抓牢科技人才核心支撑,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810工程”项目中,总投资1003亿元的十大制造业、总投资695亿元十大服务业项目全部开工,精品钢材、页岩气新材料综合利用、再制造等十大制造业基地、玖隆钢铁、进口整车、江苏化工品交易等十大专业市场建设扎实推进。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丙烯一期等四个主体项目整体竣工;霍尼韦尔首个催化剂和分子筛项目竣工试产。光学膜产业基地康得新一期实现量产、二期完成报批,康得新总部从北京搬迁至张家港市。沙钢1420mm冷轧板项目全面投产。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长江国际电子交易平台上线运行。玖隆物流园保税和出口监管库、剪切加工库竣工,电商平台投入运行。整车物流园完成进出口汽车累计突破3万辆,累计注册企业140家。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35亿元,服务业投资3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15亿美元。

狠抓科技人才工作。围绕优化创新环境,先后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三个一批”行动方案》、《张家港市专利质押贷款管理方法》、《关于强化科技金融工作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围绕建设科技载体,以“十大科技载体、十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双十大企业研发平台”为核心,全力打造与产业需求匹配的科技创新支撑。目前,张家港市累计拥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科技产业园4家、省创新型试点乡镇4家。围绕加快人才项目产业化,共引进创业类领军人才(团队)380个,纳入张家港市产业化培育库内企业191家,已产生销售136家。

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全面实施转型升级“3333”百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增强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识,突出主业、做优做强,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化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创新商业模式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百家重点培育企业梯队,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优质企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柱和骨干。到2014年底,全市入库税收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68家。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永久动态保护47万亩耕地、4.8万亩水面。高标准发展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名特水产,重点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超90%。以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创建核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菜篮子”工程产销对接深入推进,全市优质蔬菜基地配送和专卖专销比例达到40%,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夏季保淡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形成市、镇、基地、市场四级检测网络,将全市规模农产品基地以及全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单位、生鲜乳收购站等纳入监管。重点培育本地专业户、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深化农产品生产网格化监管和全程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业企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100%实现产地准出,争创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二)以城乡一体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张家港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统筹调配城乡资源,在空间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全面融入“整体城市”和“综合开发”的理念,实现了城乡资源高效利用、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特色鲜明、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的目标。

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综合开发理念,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整统一”的城镇规划体系。完成新一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并获省政府批准,确立了“整体城市、一城四区”的总体发展框架;编制完成杨舍城区慢行系统规划、一干河风景路概念规划、杨舍城区商业布局及业态指引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各镇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农业、水利、环境等近百项专项规划的全覆盖。

突出科学定位,稳步推进新城建设。在“整体城市,一城四区”空间引领下,城市空间有序发展。中心城区-片区中心-特色镇(区)-村庄四级城乡聚落体系层次分明。金港滨江新城、锦丰•沙洲新城、凤凰新城、大新滨江新镇等新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按照“城北科教研发区、城东文化商住区、城西生态居住区、城南商贸高新区”的规划功能定位,持续加快新城开发建设进程,并着力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延续高品质发展。

突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加快“两公两铁”大交通建设,疏港高速基本建成,锡通高速过江通道、沪通铁路开工建设。加快完善交通出行体系,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实施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市民生活、企业发展智慧提升计划,推进融合、智能、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港城。快速推进天然气城乡一体化利用工程,实施保留村庄供水设施改造。配套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市区、镇区、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8%、82%和60%。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和资源配置,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7%,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

突出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农村活力。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新市民积分落户管理新模式,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不断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组建以村为经营主体或控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探索建立农村资源和资本要素的流转、交换市场,建立了全省首个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张家港市(南丰)农村土地管理3D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创新实践“区域联合、强村带动、镇村联动”等多种抱团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中资金、资产、资源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截止2014底,全市村均集体资产达到8293万元,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万元。

突出管理实效,不断优化城市形态。建立城乡12345综合便民服务网络;在全国率先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持证社工达1401人,居全国县市首位。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到“智慧城管”再到“城市e管家”的三级跨越步伐。全面建成9个“数字化城管”乡镇分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留;在此基础上,先行先试建设“智慧城管”系统,提升管理效率;推出“城市e管家”公众交互系统,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首创。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成功创建省级示范路4条、示范社区3个,数量全省领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做法和综合成效得到了全省肯定。

(三)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不断提升生态品质。

多年来,张家港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生态安全、水系网络、园林绿化、绿色交通、生态宜居、生态 农业、美丽乡村、环境卫生等重点,通过生态建设项目化、工程化的实施和带动,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张家港市生态质量显著提升、城市特色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机制创新“绿色化”。 综合决策机制方面,从编制完成国内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到相继出台《2009—2011年,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再到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十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充分体现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多元投入机制方面,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形式,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每年全市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专门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试行)》等文件,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绿色元素”成为科学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坚持提质高效,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连续实施三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钢铁、电力行业脱硫除尘脱硝治理基本完成,关停小火电等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513家。全面完成重点水污染企业提标升级和重点企业中水回用工程。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张家港市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格局。张家港保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区内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绿色化”。以开展“多规合一”试点为抓手,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推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高标准推进以“三清三绿”(即: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庄环境整治100%达标,建成一批康居乡村和美丽镇村示范点。切实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构建市域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逐步实现“让大地铺满绿意、让清水贯通城乡”。

坚持人文实践,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通过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开展“责任关怀”推介活动、组织大型生态公益活动、创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次、针对性面向领导层、企业界、公众群、中小学传递生态文明正能量。通过每年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和两年一届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活动”,不断拓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渠道,着力打造张家港生态文化特色品牌。通过构建“绿色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人文生态链条,引导市民从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做出绿色选择,以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带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健全绿色采购机制,开展绿色建筑试点,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基本实现公共自行车城区服务网点全覆盖。

(四)以造福群众为导向,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科学稳步抓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民生资金更有效、民生项目更务实”,确保民生改善可持续,努力让群众真得益、多得益、长期得益。

多渠道富民惠民。深入实施“群众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和开展“民生水平提升年”活动。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就业创业问题;同步统筹就业创业,通过扶持城乡自主创业、鼓励单位吸纳就业、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培育市场导向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特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本市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两个99%”。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合作富民、强村富民。加大对低收入、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协商制度。实现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达到42%。

全面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全民参保惠及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均在99%以上。在全省首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养老并轨;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低保标准居全省第一,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一致性水平保持全省最高。各类社保待遇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连续10年增资;推进职工、居民医保整合,实现门诊特定项目、药品目录、医疗救助政策、医保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平台“五统一”,职工、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到91%、75%,医保大病救助力度持续保持全省领先。继续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经适房为辅、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面解决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并逐步满足各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

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加快医疗队伍培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千人医生拥有数达到2.66人、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均居苏州县市之首。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行了整改和提升,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城乡教育发展经验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教育质量指标连续多年列苏州第一。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列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食品监测“四统一”、养老帮扶“五个一”、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