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东胜区:落实“四个表率” 走稳走实转型发展之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东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为鄂尔多斯市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现辖3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2150平方公里(不含康巴什新区),总人口近56万,有蒙、满、回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敢为人先的东胜人,踏着全市“转型发展”的主旋律,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做凝心聚力、转型发展的表率,做攻坚克难、创新创业的表率,做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表率,做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四个表率要求,顺势而动,迎难而上,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开启了从思想观念到经济社会的创新实践。2014年,东胜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新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6302元,经济稳中有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并获评“2014年度最美中国•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一、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

东胜结合区情,因地因时施策。坚持工业立区、服务业强区不动摇,在非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上率先突破;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在品质城市建设上率先突破;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在富民安民乐民上率先突破;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社会治理上率先突破;不断改革创新,简政放权,让市场更有活力。以“四个表率”为抓手,结合上述五个方面全面推进转型发展。

(一)多元产业支撑,加快产业升级。

东胜区坚定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调整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区之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予以重点培育、强势推进,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煤基产业在稳定经济中起着巨大的回旋和托底作用,东胜面对煤炭销量下滑,不等不靠主动找出路、稳市场。落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营改增”等政策措施,加强与中央企业、周边地区协调联动,深化色连一矿、李家壕等已建成矿井与大型发电企业的对接合作,千方百计保质、保量、保价。同时抓住“北电南送”电力通道建设契机,推进煤生产向煤电一体化发展,推进伊泰、国电等热电联产项目核准,加快大东联、伊泰塔拉壕等大型坑口电厂和换流站落地建设。做大煤炭电子交易市场,推出“鄂尔多斯煤”标准化产品,逐步吸引全市煤炭企业进入平台交易,推动煤炭交易向信息、贸易、金融等节点衍生,引导煤化工、硅铁等大宗工业产品进入平台交易。2014年,东胜生产销售原煤6323万吨,煤炭行业实现产值284.51亿元。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量1.49亿吨,成交金额300亿元,服务煤炭产运销企业近240家。借力“鄂尔多斯”品牌效应,深入落实《全市振兴羊绒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扶持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做大做强,完成鄂绒粗纺二厂建设,建成绒毛检验检测中心、绒纺产品研发中心、原绒及绒纺品交易市场。制定了科学严密、适用有效的羊绒产业奖补政策,吸引在东胜区内外注册的绒纺企业向现代羊绒产业园集聚,实现绒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2014年,全区绒纺企业生产绒纺制品300万件,力争到2017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全面振兴绒纺产业和民族工业品牌,打造“世界级绒纺城”。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装备制造基地和汽车博览园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大平台。初步建成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完成项目投资近300亿元,引进了奇瑞汽车、京东方液晶显示等投资超百亿元龙头企业,投产企业已达13家,形成了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成为全市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了集汽车销售、汽车文化、汽车修配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标准汽车园区,成为东胜首个销售收入破百亿园区。2014年制造业实现产值120.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11年的3.48%提升至23.23%,其中汽车制造产业完成产值63.95亿元,同比增长34.24%。

推进避暑休闲产业。2012年东胜区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避暑休闲之都”。借助品牌优势,东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转型升级上求突破,在改革创新上探新路,着力廓清思路,积极调结构、促转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深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启动运营旅游集散中心,规划改造3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10处特色餐饮中心、20家旅游主题酒店,重点打造3处城市集中休闲片区,将吉劳庆川、动物园、植物园等资源整合开发,集中打造“休闲运动一条川”,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构建休闲体验产品体系,依靠鄂尔多斯旅游产业联盟,实现营销策划、产品研发、城市宣传一体化推进。同时创新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健康养生、疗养度假、康体保健等产业,推进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2014年,东胜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64万人次,实现收入55亿元,成为自治区首家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区),被评为最美中国•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初尝蜜果。

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东胜城市核心区优势,吸引人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打造全市工业物流集散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引进天津十方物流,强化罕台川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现有400家矿山机械经营户,建设煤化工辅助原材料、矿山机械、电器元件等大宗物资采购平台和分销中心。深入落实各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重点兑现促进消费性服务业36条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轻经营负担。积极推进“互联网+”发展布局,培育电子商务产业,以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为突破口,培育起华研家电、万家惠、管道微超等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大力鼓励电商、微商等领域创业。搭乘“淘宝•鄂尔多斯特色馆”电商快车,将绒纺制品、民族工艺品、绿色农畜产品等名优土特产销往国内外,支持东兴、易兴、万家惠等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东胜区目前在各电商平台注册商家578家,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人。

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东胜坚定非公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让非公经济“坐正席、唱主角”。在当前地区发展面临挑战、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与企业“手拉手”共度难关,实施一名领导、一个部门联系一家民营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与企业合力破解融资难、市场难、创新难,共同树立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坚定信心,着力扩大生产、做大企业、壮大产业;为企业搭建“宽广舞台”。全面放宽政策,创造发展空间,认真落实自治区“70条规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取消最低注册资金限制,简化审批事项和程序,促进非公企业公平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草根经济”,全面铺开“十万大学生创业圆梦计划”,让全民投资、全民创业的活力充分迸发。

多措并举消化存量房。近年来东胜通过棚户区改造回购现房,加快房地产企业重组,引进总部经济等形式,多措并举逐步消化存量房。鼓励团体性购房,引导入驻鄂尔多斯的国有大型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单位为本单位职工团购商品住房,购买职工公寓、集体宿舍或办公用房;回购商品房作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有序推进全区房地产业整合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引导和鼓励房地产业整合重组。严控商品房开发规模。根据自身实际,在促进存量房消化,保证保障性住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正常推进的同时,从严控制增量,决定三年内不再新建商品房。推动产城联动融合。坚持城镇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的理念,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将城镇作为园区的生活后勤基地,积极消化存量商品房,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品质城市。

转变城市建设理念,要从追求规模、形象、高档向绿色、低碳、实用转变,把工作精力和重点放在方便群众生活、优化服务环境上,推进城市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

筑牢城市发展之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东胜区主动融入鄂尔多斯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在抓配套、优服务、强管理上下功夫,走集约高效、舒适宜居、城乡一体发展之路。按照全市“一核、一圈、一带”规划,在开发建设上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以南拓北优、东西联动为主,向南有序发展,与康阿片区实现对接。近五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和居住面积提高到27平方米和41平方米;实施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青铜器博物馆、青铜文化广场等一批大型公益性项目。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铁西新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分“三期、三园、两个片区”进行开发建设,新区一、二期基本建成,南部生态新城建设逐步推进。新建成青铜文化广场、“三园三川”等38处公园广场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3%和11平方米,城市品位特色日趋明显。

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地区发展,交通先行。一条路就像一条动脉,一个区域的路网就是毛细血管网,动脉打通,区域活力才能释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才能和谐快速发展。近年来,东胜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体交通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目前,拥有各等级公路120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7.7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自治区及全市平均水平;于2013年10月18日正式开通运营的东胜西站可达呼和浩特、西安、北京、重庆等城市及沿线地区,在建中的呼准鄂铁路,东胜—机场等铁路总里程可达到150.9公里,完工后必将进一步提升东胜的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鄂尔多斯机场共有28条航线、通往国内41个主要城市。一个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再加上全面实施的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快捷的公交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使东胜成为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交通、物流、信息的枢纽中心。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提出“三年绿化攻坚”行动,加大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5%,林沙产业总值达2.6亿元。今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和市委、政府的新要求,由区四大班子和全区各党政机关单位为表率,动员和号召各企业、社会团体、志愿组织和广大市民,采取“划片承包,三年保成活”等措施,全面推进义务植树工作,参与人数24.3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2.5万亩,由种植单位和个人落实3年管护任务。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各类造林4.5万亩。在城区实施了15条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了30处景观节点,新增6000平方米城市绿地,精品化打造东康线绿化工程,共栽植乔木2.1万株,花灌木120万株,地被6.9万平米,实现城市绿地和人居环境“双提升”。

推进特色镇区建设。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产业为基、环境为本、服务为先,打造特色小镇。着力打造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0亿元,完成27条51公里市政道路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建成50万平米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现已入住1.1万人。按照服务矿区、服务交通运输的思路,加快泊江海子镇田园小镇建设,投入1.3亿元对镇区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成10处小规模养殖基地和家庭农场,培育形成8个农牧民专业经济组织,依托曼赖草原和农耕博物馆,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初步形成了农牧业发展为主导,乡村旅游、煤炭开采等多产业发展格局。将铜川镇镇区建设与铜川汽博园建设相结合,完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和煤田火区、沉陷区治理,有序推进矿区整体移民。人口转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四个一”工程和配套政策,先后转移农民1.1万户、3.4万人,形成了产业兴区、农民致富、生态修复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管理转型。

作为鄂尔多斯市的人口集中区,为适应复杂的人口机构和日趋多元的诉求,东胜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政府为主向管控、服务与参与并重转变,努力营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近年来,东胜区按照“以人为本、专家办学、科研引领、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办学思路。一是在政策上,分别于2007年、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的意见》。在投入上,“十一五”至今,累计投入77亿元用于发展教育,2007年至今累计新改扩建、回购、接收学校幼儿园62所,全区各学校幼儿园总占地面积达219.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12.4万平方米,且中小学全部实现自治区一类校标准配备。在引导社会力量支教助教上,2007年至今,通过政府统筹协调,6家企业捐资兴建了7所中小学幼儿园,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企业为东胜教育发展基金注资4300万元,形成政府服务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二是统筹推进以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推手,以校长公开选拔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轮岗交流制、职级制为核心,以管理岗位精减整合扁平化为配套,以建立“三心合一”机制为目标的综合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发展的内生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三是与新教育实验研究院、中国枫叶教育集团、伏羲教育等教育机构合作建校,教育的可选择性获得极大提升。通过努力2014年东胜成为自治区首批两个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认定地区之一,基本实现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步伐,支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药品零差价销售,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封顶线和报销比例,让百姓得实惠。一是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构建以“市级医院—区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条主线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实行区域医疗协作,开展双向转诊,建立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二是启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整合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实行绩效管理、竞争上岗和定岗定编不定人的管理模式。三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编制及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医疗单位人员实行虚拟编制,按床位人员比例核定编制,财政部门按比例核拨工资。公共卫生单位实行定编定岗管理,按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名额增加编制,财政部门按比例核拨工资,实行绩效管理、岗位聘用。

“数字东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伴随着东胜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扩展和人口集聚,城市管理难题不断增多,为此,东胜充分利用“数字城管”信息化平台,多管齐下,全力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城市级信息中心,以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依托,实现各部门、各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及共享交换利用。在全区各社区、住宅小区、人员密集场所布放视频监控系统,形成基本覆盖整个东胜区的全天候监控网络,实现了重点场所的全覆盖。二是加快信息化项目建设,从百姓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从政府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以需求推动应用,以信息化的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东胜区办公自动化OA系统在全区党政部门实施,145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非行政审批网上办理也在社区开始应用。行政效率明显提升,为社会管理提供提供便民软环境。同时推动中心城区i-dongsheng(爱东胜)无线网络全覆盖和免费使用,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大数据产业打下坚实基础,逐步向智慧城市迈进。三是医保、社保功能作为自治区社会保障卡的试点工程向全自治区推开。布放自助缴费终端共计50余台,百姓持市民卡不出小区、社区在自助缴费终端上即可完成水、电、气、讯等公共缴费。东胜区数字城市建设将逐步成为东胜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另一有效介质。

推行社区党组织365精细化服务。东胜区顺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放在固本强基的战略位置,结合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的实际,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网格管理、精细服务,逐步总结形成了社区党组织365精细化服务法。一是解决了居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东胜区根据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科学决策,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旧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建设清违治乱、政府性债务化解、民间借贷化解“五大攻坚行动”和房地产业、物业管理、就医入学、平抑物价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推进宜居宜业避暑休闲城市建设,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平发展。2014年,社区干部上门了解民意448817次,居民反映问题15416次,信息化手段采集民情12652件(次)。二是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行“三到两强”工作制度,结合社区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选派22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任第一书记、副书记或民情联络员,进一步壮大基层工作力量。社区党组织将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稳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贯穿始终,社区工作人员身入基层、心入群众,面对面听呼声,实打实搞服务,践行了群众路线,筑牢了党的基层群众基础,加强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2014年,共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2806次,预约服务2734次,在错时服务期间办理事务5659次,建立各类台账9700份。三是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依恋感和归属感,推进了北疆和谐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党组织365精细化服务法,畅通了民情民意沟通渠道,使居民的话有人听、难有人帮,居民感到社区真心为其办事,从心底里热爱社区、拥护社区,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如围绕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街道社区组建各类文体队伍214支,长期参与活动人数达到10000多人,让居民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幸福感不断提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各类活动,已逐渐将社区当成了自己幸福生活的大家庭。我们相信,随着365精细化服务法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东胜区的社区服务工作将更加精细,东胜区的居民群众将更加幸福。

(四)狠抓改革攻坚,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抓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改革创新放在转型发展中位置更加突出,只有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集中推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改革,才能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创新财政运行管理机制。本着“立足区情、统筹平衡、搞活机制、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完善现有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从严从紧从细、分类分级分标准编制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精准性。全面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全区各级单位全部公开公用经费、项目经费,除重大特殊事项外,不再额外审批追加财政资金,杜绝超预算拨款,切实强化预算执行。加大专项资金兑付力度,实行分级预算管理,推进各园区、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财权与事权相对等,推行“收入共享、支出定责、分区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运转效率。探索建立重点税源企业与财税机构信息共享系统,强化动态监管,准确掌控税源,及时组织入库;挖掘资源清理、煤炭运销、属地注册等潜力,协调现有属地注册的企业集团加大总部结算量,稳定重点税源。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细化财政支出标准,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重新梳理整合各项惠民政策,集中有限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工资,切实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政企分开、科学分类、自主经营”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对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强化企业年度经营责任审计,实行经营收益按比例核算上缴,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定完善国有企业收益收取办法,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依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国有资产处置、出借、出租收入的征收管理,提高空置房等闲置国有资产的统筹利用率,盘活存量资产。将矿产资源、土地、公共广告资源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划入国有企业,增加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债务消化能力。探索采用“资金池”等方式,集中管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大幅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改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梳理现行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快“废、改、立”工作步伐,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上下衔接、效能突出、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破除弊端,消除内耗,提高效率。推进部门职能下沉,强化公共服务、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和市政基础保障等属地监管职能,强化镇街道民生服务、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公共管理等队伍建设,逐步理顺区直部门与街道、社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选择区直单位探索推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工作机制,支持公安机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警务运行机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赴企业、进社区、到公共服务行业一线服务锻炼,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二、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是思想自觉是推动东胜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转型发展,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成为因势而动的必然选择,东胜区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从大干扩张、搞基础建设,到升级完善、提升城市品质,东胜区的各级干部也面临着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的调整和转型。要保持平常心逆水行舟、奋发进取。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要坚定我们推进转型发展的信心,就像市委白书记要求的一样,要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在思想上、信念上真正坚定起来。唯有如此,方可化解多年来困绕我们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正是由于思想转型和区情的准确把握,东胜才能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更好地占有主动权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产业转型是推动东胜转型发展的首选目标。现阶段,东胜产业升级的内容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更重要且更具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通过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等,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因此,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高端”替代过程,而是必须沿着竞争力优选的路径推进,即选择发展什么产业或哪个产业环节,主要不是看这个产业或产业环节是否属于技术上的“高端”,而是首先要看进入这个产业或者产业环节是否能够具有竞争力。只有不断沿着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或者产业环节推进工业化,东胜才能在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和控制转换风险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实现产业升级过程。

三是保障民生是推动东胜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东胜人民更幸福。东胜仅仅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扎实改善民生、深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创新,推进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编织民生安全网。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做好就业培训、服务等工作,切实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继续实施廉租房,公租房,让低收入人群买得起经济适用房,租得起公租房。让东胜居民和来东胜创业就业人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东胜居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东胜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东胜致力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效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实现社会治理新突破。深化街道社区改革,推进街道社区“去机关化”,减层级、强基层、优服务,理顺部门、街道和社区之间管理与服务的职责关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继续深化“五大攻坚行动”,统筹解决好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债务等突出矛盾,加大防范风险化解工作力度,巩固平安东胜建设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办事,自2014年5月份起,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东胜在自治区首推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窗口办事无休日制度,实行每周7天工作制(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东胜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以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提出“四个全面”,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就东胜来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只要政策连着民心,只要举措务实有力,再多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我们更加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落实“四个表率”,东胜一定会走稳走实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