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仁怀市茅台镇:四化茅台--古镇华丽转身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城镇化助推全面小康建设之路

赤水河,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闻名遐迩,也因盛产茅台美酒而蜚声中外。茅台酒是贵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之一。备受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心和重视。近年来,茅台镇围绕“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完善功能、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以新带旧、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绿色茅台建设。实现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节约土地和改善民生的多赢局面,实现了民生与发展良性互动,品牌与名镇和谐生辉。

茅台镇基本情况概述

茅台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贡献大,不仅是仁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柱,也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茅台镇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四川泸州。素有美酒河、英雄河、美景河、生态河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与打鼓(现金沙县)、湄潭县永兴镇、遵义县鸭溪镇并称黔北四大名镇。茅台镇是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是当时繁华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茅台,更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重要通道。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茅台酒、茅台镇誉满全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甚至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

茅台镇域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圣地,驰名中外的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集国酒文化、长征文化、古盐运文化和赤水河生态民俗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镇区核心区内有茅台古窖、茅酒之源、四渡赤水纪念园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酒文化城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被列入全国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四渡赤水纪念园被列入全国30个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茅台镇域面积87.2平方公里,距中枢主城区13公里。下辖8村5社区,户籍人口5.7万人,常住人口约2.4万人。2014年,茅台镇完成生产总值35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5亿元。白酒工业企业968家,白酒品牌2000余个,白酒产量达138572千升,其中茅台酒产量达92000千升,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利润223亿元。镇级财政总收入19.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4元。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小城镇重点建设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20个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投资环境优良乡镇、全国科学建设百强乡镇、全国保增长促就业和谐城镇、中国十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十大影响力乡镇和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2014年,茅台镇在贵州省全面小康统计监测6大类21项指标实现程度达99%,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化茅台:古镇华丽转身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

茅台镇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四川泸州。素有美酒河、英雄河、美景河、生态河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与打鼓(现金沙县)、湄潭县永兴镇、遵义县鸭溪镇并称黔北四大名镇。茅台镇是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是当时繁华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茅台,更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重要通道。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茅台酒、茅台镇誉满全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甚至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

茅台镇域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圣地,驰名中外的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集国酒文化、长征文化、古盐运文化和赤水河生态民俗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镇区核心区内有茅台古窖、茅酒之源、四渡赤水纪念园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酒文化城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被列入全国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四渡赤水纪念园被列入全国30个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茅台镇域面积87.2平方公里,距中枢主城区13公里。下辖8村5社区,户籍人口5.7万人,常住人口约2.4万人。2014年,茅台镇完成生产总值35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5亿元。白酒工业企业968家,白酒品牌2000余个,白酒产量达138572千升,其中茅台酒产量达92000千升,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利润223亿元。镇级财政总收入19.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4元。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小城镇重点建设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20个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投资环境优良乡镇、全国科学建设百强乡镇、全国保增长促就业和谐城镇、中国十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十大影响力乡镇和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2014年,茅台镇在贵州省全面小康统计监测6大类21项指标实现程度达99%,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茅台镇作为贵州省北部山区小镇,紧紧依托区位和酱香资源优势,按照“国酒之心、神秘茅台”城市定位,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规划引领、集约高效,优化结构、做大总量,绿色生态、持续发展,政策支撑、体制创新五项原则,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小城镇建设、异地移民安置、企业聚集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权强镇、绿色发展、多元化投融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十项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四大工程,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名镇。

(一)一、健全规划体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

茅台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1992年、1994年、2000年、2001年《仁怀市城市总体规划》都把茅台镇纳入了城市规划区范围统一管理。按照“国酒之心•神秘茅台”的城镇定位,2003年7月编制完成了《茅台城区总体规划》(2001~2020),2005年9月编制完成了《茅台风貌建设规划》,2008年5月编制完成了《茅台环境整治规划》,2011年6月编制完成了《茅台城区建设性详细规划》,2012年12月重新修改了《茅台镇修建性详细规划》,2014年9月编制完成了《茅台镇旅游总体规划》、《茅台镇街区业态规划》、《茅台镇5A级景区策划》,同步编制了给排水、道路、绿化、亮化、强弱电等专项规划。同时,茅台酒厂(集团)公司结合规划建设用地位于镇区东南侧沿赤水上游发展现状,编制完成了《茅台集团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结构体系上看,茅台镇城乡、厂镇规划体系从上位规划到下位规划,结构已健全。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国酒文化,结合红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搭建了“一轴一带六片”的空间结构,规划总面积达21.76平方公里(含茅台酒厂厂区15.3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达5.4平方公里。

从2006年起,按照《茅台镇风貌建设规划》的要求,围绕“点线互动”和“工业做加法、居住做减法、功能做乘法、风貌做除法”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经费5亿余元,相继对环茅路、茅台大桥东南侧街区、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茅园路街区、长征路街区、河滨路街区、杨柳湾街区等1200余户居民住房实施了风貌改造,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

2009年3月,围绕“一看三打造”(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目标,按照“中茅互动,异地安置”的工作思路,启动了茅台镇环境整治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48.6亿元,涉及茅台镇居民搬迁3829户16352人,拆迁房屋面积近75.4万平方米。结合茅台酒厂发展需要,逐步搬迁太平村、中华、元木岩等区域共1211户5478人,将搬迁出的居民回迁安置在中枢城区“国酒新城”。目前已累积征用土地11859亩,拆迁房屋6619户852588万余平方米,搬迁坟墓2454所,拆除违法建筑291户32017.22㎡。国酒新城安置区完成投资34亿元,建成安置房近87万平方米,异地搬迁安置茅台镇居民5300余户22000多人。

2012年8月,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第一届全省小城镇发展大会提出的“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的目标定位,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基本建成”的工作思路,以“8+X”项目为重点,谋划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项目71个,总投资256.89亿元(其中:产业壮大项目14个,总投资147.84亿元;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项目共57个,总投资109.5亿元)。目前,46个“8+X”项目已完成。由茅台酒厂牵头实施的13个项目已完工5个;由地方企业实施的14个产业壮大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茅台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不含茅台酒厂实施的项目)。

(二)二、科学统筹功能分区,实现厂镇区域协调发展

茅台镇有8村5社区,根据地理区位和产业布局,把国酒社区、南坳社区、中华村、太平村作为国酒茅台发展核心区,观音寺社区、岩滩村、上坪村、椿树村作为地方酱香型白酒集聚区,杨柳湾社区、河滨社区作为商品集市贸易区,杨湾村、桂花村和元木岩村上半部分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区。根据上述四大功能区,依照“一区一策”的原则,分类提出各发展区域的战略重点。

一是全力服务国酒茅台发展,打造厂镇统筹发展区。按照“依托茅台、服务茅台、厂市同兴、共谋发展”的要求,把服务“国酒茅台”作为打造“中国国酒之心”的第一要务,全力做好茅台酒技改扩能项目协调服务。对茅台酒(集团)公司发展区域内所有的土地依法征用,房屋依法搬迁,流转出来的土地用于茅台酒厂建设用地;实行房屋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政策,集中安置在国酒新城;完善用工推荐安置,同时开展好劳动就业培训,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积极稳妥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作用,统筹城乡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改革取得成效是依法征地、用工推荐,依法拆迁、集中安置,促进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支持国酒大发展,厂市、厂镇协调发展。茅台酒技改扩能完成征用土地11859亩,拆迁房屋6619户852588平方米,搬迁坟墓2454所,安置征地户就业5788人,茅台酒新增产能4000千升。

二是依托地方酱香型白酒优势产业,打造产业带富统筹区。赤水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给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环境,茅台镇又处于赤水河谷的核心区。2012年6月编制完成了《仁怀市酱香酒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规划根据主体功能区界定了规划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白酒配套产业发展区和有机原料种植基地区,并完善了产业研究、商贸物流、有机原料、生态环境等规划。茅台酒厂产业园区和茅台镇地方酱香型白酒发展区占据了整个规划分区的大半壁江山。按照“产业带动,充分就业,村镇化建设,社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加大统筹区内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通过规范整顿地方酒类企业,促进农民就业转移,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行劳动就业推荐用工制度,农民群众可就近就地务工获取土地和劳务收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村转居”工作,理顺基层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通过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区,推行鼓励性补助政策引导农民通过承包地、宅基地土地流转集中居住。改革成效是产业升级、科学发展,多措并举、优化就业,社区建设、强基固本,企群互动、共同发展。引入祥康、贺天下等战略投资者,推进地方白酒企业规范重组。规范整顿地方酒类企业200余家,取缔关闭非法白酒生产企业、作坊210家,污染企业66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推介会、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招商引资签约资金28亿元。目前,镇域内资产规模上亿的酒类企业有10家,千万以上的有50多家,其余企业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酒类企业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带动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质量和速度。茅台镇有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转变成为工人。目前茅台镇1.5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11000多人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全民创新创业统筹区。大张旗鼓地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在激活主题、做活平台、放活政策上大做文章,全面掀起了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目前,茅台镇全民创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民营企业投资数量、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底,全镇民营经济总户数达3616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注册资金达到16000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33300万元,实现增加值98000万元,实缴税金52000万元。其中全镇中小微企业户数达到2516户,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注册资金5000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72000万元,上缴税金13000万元。千人企业数达11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茅台农商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在茅台镇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达47.2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贷款余额17.52亿元。民营经济财政贡献率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作用明显提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四是围绕绿色发展,打造民生改善统筹区。以微观小康“十个有”为标准,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投入资金3076万元,实施并完工通村通组公路54条66公里,正在实施11条8公里,完成风貌改造850户(栋),实施小水窖工程39处,农村安全人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建完成中华村沙坎、杨湾草子、岩滩仁溪沟3个小康寨,协调实施桂花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通讯网络全覆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有效扩大就业,二、三产业从业率44%。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仁怀二中建设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实现“双降”目标,计生“国优”成果巩固提升,杨湾村通过“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验收。并联系茅台酒厂车间结对帮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支持人民群众,群众收入较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

(三)三、深入行政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扩权强镇

近年来,茅台镇按照先试先行的原则,全面启动茅台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构建大茅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茅台镇地域品牌承载力。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茅台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镇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茅台镇党政领导及其办事机构负责人与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其办事机构负责人实行交叉任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管理、农村土地要素、农民市民化、财政金融等改革,率先探索经验。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充分发挥茅台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形式经贸合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圈发展。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国酒工业园区、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区、酱香型白酒集聚区等园区建设,巩固全国知名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地位。

一是运用六大载体,解决六大问题。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全面加强镇、村、组党务、政务服务中心站(点)建设,镇、村健全便民服务视频监控体系,村(居)建立纪监委,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解决服务质量差、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以整合职能、明晰职责为载体,对全镇党政机构进行了重组,将原有28个部门整合成为党委、人大、政府和群团四类共17个部门,全镇170名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解决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以还权地方为载体,解决地方政府职能缺失、权责不统一的问题;以理顺干部进出口管理为载体,探索试验干部依法辞职、提前退休、停职停薪和领办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有效解决干部队伍进出口不畅的问题;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载体,建立“12345”干部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解决机制不活、管理乏力等问题;以打造“五特团队”为载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力量促发展、加快发展,解决客观存在的小富即安的不良思想。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度、镇政府联系人民代表制度等,明晰工作职责和义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强化便民服务措施,开展镇、村集中办公、集中服务,逐步建立了便民、利民和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抓班子、带队伍,促两头、带中间,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和听政制度,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建立群众评判机制,开展治慵治懒治贪。

三是加强村(居)民自治,推进“村转居”。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扩展村(居)民自治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村(居)民主议事会议制度和村(居)财务群众代表审批制度,将三个村转建为创业就业、富裕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四)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为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

一是逐步调整和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市镇两级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增强茅台镇财政保障能力。茅台镇设立独立的财政机构,具体办理镇财政收支业务,镇域内的各项收入统一管理、统一预决算,提高镇级财政自主能力。

二是建立稳定的支农惠农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建立企业、群众共同投资和财政奖补工作机制,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惠农资金投入比例,解决农村公共财政覆盖率偏低的问题。

三是按照村(居)情况划拨资金到村(居),并按村(居)收缴财政进行比例返还,实现了村级积累逐年增加,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小、积累少、总量不足和作用发挥不大的问题。

四是全面推行了“村财镇管村用”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大村级财务管理力度,有利于村级资金的集中捆绑使用,解决了村级财力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

五是完善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有效统筹了社会筹资、社会捐资和社会融资对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解决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的问题。

六是紧跟白酒工业产业升级,积极拓展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中国酒文化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茅台旅游综合体成功入选贵州十佳特色旅游城镇景区。茅台古镇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融资3.6亿元,招商引资10亿元。茅台国际大酒店基本建成;杨柳湾、跃进街业态布局完成70%以上。扎实开展一套书、一台戏、一个节、一组歌、一部剧“五个一”文化工程。增强了梯级财源培植后劲,解决了优势资源拓展,新兴财源培植的问题。

(五)五、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随着茅台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每年超过5800人。茅台镇在开展企业用工登记备案和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督促落实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上。为尽快提高城乡劳动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遵义市和我市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了能一次培训1500人的多功能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配置了现代化培训设备。开展茅台酒厂等企业岗前培训2500余人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良好。

(六)六、推进村庄城镇化,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推进茅台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完善了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投(融)金600余万元对上坪村和椿树村土滩坝组进行房屋亮化、环境美化、垃圾收集系统建设,系统改造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铺设了1.6公里沥青公路,共吸纳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危房改造,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

二是开通了各村(居)互联网络,元木岩村、上坪村开通了农村公汽,上坪村、椿树村组建了村级环卫队伍,新建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配备了医疗卫生人员,新建了文体娱乐广场、篮球场、农民书屋,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三是建立引导农民通过承包地、宅基地土地流转集中居住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居住集中化。

(七)七、探索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及协作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节约集约理念,按照“四河四带”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贯彻落实《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赤水河两岸生态绿化、生态修复、溪沟环境整治项目。茅台酒厂和地方部分规模白酒企业全面实施煤改气。大力开展赤水河流域绿化工程,严厉打击和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开展打击违法建设行为154起,制止非法使用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面积1.67万平方米。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溪沟整治。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在重要河道溪沟沿线新建垃圾房11座、安置垃圾箱55个,对86家白酒生产企业实施环保违法处罚。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开展小河、外环大沟、仁溪沟等溪沟治理,围绕“三通道一流域一核心”,以遵赤高速公路、坛茅快线、中茅走廊、赤水河沿线、茅台镇为重点,通过连片花海和十里樱花长廊打造中茅景观走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布置中茅快线、坛茅快线景观花带;通过远处整体绿化和近处精品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茅台外环慢游通道,做到“四季有花,三季有果,色彩斑斓,花海梯田”。推动赤水河流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率先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国酒新城:一加一减催生和谐城镇化范本

如今,在距茅台镇10余公里外的仁怀市区,一座现代化国酒新城迅速崛起。3条宽阔的环城大道已建成通车。超过2万名居住在茅台镇的居民陆续搬进新城。新城内小区高楼林立,点式、板式建筑遥相呼应,高层、多层相对独立且错落有致,视野开阔,小区内部交通组织合理通畅,商铺、农贸市场及幼儿园、居民休闲广场、小区环境绿化、小区安防及物业管理等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为国酒茅台白酒产业生产腾出“环境容量”的同时,迁居后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更舒适。茅台环境整治及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改善了茅台酒厂的生产环境,也促进了仁怀城市化发展。

茅台镇核心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茅台酒厂占了五分之三,其中厂区和居民区混杂的区域就有约2平方公里。茅台镇总人口约5.7万人,而混居在茅台酒厂厂区内的人口就达1.5万人,其房屋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

2009年,贵州省组织专家组在茅台镇考察后认为,这座千年酒镇已严重超过合理环境承载力。理由是:人口过于密集,自然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制约着茅台镇酒业的发展,而且对茅台酒生产所依赖的特殊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由于长期以来赤水河上游地区过度垦殖,以及历史上土法炼硫等因素影响,赤水河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国酒基地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茅台河谷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加重,茅台镇区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既造成交通拥堵又加重环境污染;茅台酒厂厂区生产与人居混杂,镇区环境与“茅台”品牌不协调,茅台镇城镇建设与茅台酒厂发展用地互为制约,镇区交通、建筑布局不合理,居住环境现状对生产茅台酒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镇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密集的人口,水和土地等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制约着贵州茅台酒的生产发展。依照茅台古镇面积和地形等,其人口荷载能力最多为1.55万人。

专家意见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5月,省政府第24次省长办公会议在仁怀召开。会议站在全省高度,对茅台环境整治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布置,并确定了茅台镇全新的发展蓝图和实施步骤。

明确的总体目标是:用5至10年的时间,逐步搬迁茅台镇居民,为茅台集团扩容增量奠定基础。届时,茅台镇人口将控制在1.5万人左右;为进一步加强国酒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仁怀实施大规模城镇改造,在市区所在地中枢、盐津街道办事处建设国酒新城,在坛厂、大坝、三合、火石等乡镇建设仁怀名酒工业园区。把腾出空间后的茅台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协调发展与国酒茅台品牌相适应的原生态山地小镇、历史文化古镇、酒业经济重镇和世界旅游名镇。

为实现各级政府对茅台镇整体搬迁的工作要求,仁怀市在规划设计上狠下功夫,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的理念,紧紧围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商业氛围浓厚、出入方便”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时,根据建设用地为山地的地形特点,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依山势就地而建。一期工程规划为三个组团,规划用地22055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6802平方米,住宅套数3667套,容积率3.0,绿化率32%;二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698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2635平方米,住宅3720套,容积率4.45,绿化率31%。

昔日荒凉贫脊、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仁怀市耗儿山,如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宽敞笔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5000多户回迁安置的茅台镇居民陆续入住国酒新城,使这里人气陡增,车水马龙,甚是热闹。这是仁怀市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茅台镇做减法,仁怀市区做加法,催生出仁怀市一座美丽的“国酒新城”。

国酒新城的建设,已成为仁怀市、茅台镇和谐城镇化的一个范本。实现了茅台示范镇、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和茅台酒工业园“五位一体”有机结合,推进产城融合的既定目标,本着“突出重点、中茅互动、安置先行、带动搬迁”作为工作原则,高效率、高标准建设的居民安置区交付使用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和先决保障。茅台环境整治及城镇规划建设棚户区改造工程将为茅台酒厂提供酿酒用地670公顷,公共设施用地6.5公顷,极大拓展了酒厂发展空间,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将茅台酒厂打造成“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为茅台酒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为茅台集团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提供环境支持,为仁怀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举世无双的茅台品牌,承载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的殷切厚望,建设国酒新城是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加力提速推进工业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更是推进仁怀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都市一次难得的机遇。茅台镇工业化、城镇化的全新蓝图,凝结着省委、省政府、仁怀市政府和茅台集团及仁怀干部群众的共同期望。

小康建设:城乡统筹凝聚和谐民生

“有增收产业、有稳定就业、有舒适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优质教育、有医疗保障、有优美环境、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认同感的城乡统筹小康画卷。产业发展与集镇建设互动、人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美、特、富”的精美小镇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走进茅台镇,街坊古色古香、酒旗飘飞招展,赤水河上长桥横跨、车辆川流不息。“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在这里生动再现。这是如今茅台镇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缩影。

茅台镇是中国酒都仁怀的灵魂和心脏。近年来大力实施以新带旧、以城带乡、产城互动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绿色茅台建设。实现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节约土地和改善民生的多赢局面。按照仁怀市率先全面小康创建决策部署,茅台镇对2014年全面小康统计监测中的6大类,21项指标进行了统计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茅台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9%。其中:有15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5目标值,有6项指标达到2015年目标值,根据监测结果,茅台镇按照举全镇之力,借多方之势,实现双轨并行(茅台示范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并行发展)的总体原则,已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在全市范围内争当领头羊的预期目标。

茅台镇2014年全面小康建设指标

(一)经济发展。2014年,全镇经济发展实现程度100%。其中:人均财力达到3000元,超2015年目标值(≥800元)2200元;非农业从业人员达到70%,与2015年目标值(≥50)相比,超过指标值20个百分点;每千人“三下企业”利税总额为52000万元,超2015年目标值(≥100万元)51900万元;每千人拥有工商企业及个体户个数为46,与2015年目标值(≥15)相比,超过指标值31个。

(二)社会和谐。2014年,全镇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100%。其中: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99%,较2015年目标值(90%)超过9个百分点,每百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为0.6床,较2015年目标值(≥0.5)超过0.1个床位;高一入学学生性别比差异数为100%,符合2015年目标值(≥80,≤120)目标值。

(三)生活质量。2014年,全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95%。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74元。与2015年目标值(≥11000元)相比,超过6374元;四在农家覆盖率为87%,(四在农家房屋改造率中农村危房改造率99%以上,风貌改造工程70%;村庄整治率90%以上),低于2015年目标值13个百分点;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3人,较2015年目标值(≥1)超出2人;乡村公路硬化率为90%(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组公路硬化率80%),低于2015年目标值10个百分点;村村通客运率80%,低于目标值20个百分点;卫生厕所管及率90%;高于目标值10个百分点;自来水(自流水)普及率为100%,符合2015年目标值;通讯信号覆盖率为100%,达到2015年目标值(=100);电视普及率为100%,达到2015年目标值(=100)。

(四)民主法制建设。2014年,全镇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100%。其中: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达到100%,与超过2015年目标值(≥90)10个百分点;社会安全指数为100%,符合2015年目标值。

(五)文化教育。2014年,全镇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100%。其中:人均拥有图书量为3册,超过2015指标值(≥1)2册;高中阶段入学率为指数达到100%,超过目标值(≥90)10个百分点;三年学前教育入学率为100%,超过2015年目标值(≥75)25个百分点。

(六)居民小康认可度。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茅台镇群众小康认可度为百分之80,符合2015年目标值。

产业集群 民生祥和 “茅台经验”引领古镇跨越

幸福不幸福,群众来表决。茅台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小康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瓶颈、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建设幸福小康。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14年,镇级财政总收入达193581万元,增长9%;实现人均税收4015元,增长18%;每千人“三下企业”利税总额预计达51800万元,较去年增长1.2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主要原因在于中华、太平、南坳、国酒涉及茅台酒厂十二五规划,搬迁安置6000余人、五社区示范镇建设搬迁安置7000余人导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同时加上祥康、台轩等地方企业的征地补偿造成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619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每千人拥有企业个体经营个数119个,比2014年增长了2%;二、三产业从业率2014年为73%,二、三产业率提高10%。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通过近年来示范镇建设和小康创建相结合方式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2014年是茅台示范镇建设发展的关键之年,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截止2015年6月底,茅台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42亿元。二是投资近8000万元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今年实施了农村房屋风貌改造430栋,通村通组公路34条达56公里,小水窖工程25处,拟创建3个镇村联动发展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示范镇建设快速推进。目前,目前,46个“8+X”项目已完成;由茅台酒厂牵头实施的13个项目已完工5个;由地方企业实施的14个产业壮大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积极做好迎接2015年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茅台镇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14年安全感测评95.40%,位列仁怀市第三,达到市政府平安建设先进乡镇要求。2014年以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健全组织,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结合茅台镇综合治理管理实际,成立了群众工作中心,实现茅台信访维稳、治安管理统筹协调,截止目前,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160起,民事纠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100%,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接待群众120批次871余人,调整充实义务巡逻队伍,增设了流动警务车,加大法制宣传,开展系列普法活动五次,受教育人员10000余人。

(五)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全面系统地对茅台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挖掘和打造。促进茅台镇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建设,开展春节花灯迎春、春联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组织举办农村篮球、象棋等体育活动。同时加强国酒文化、长征文化、盐运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挖掘和遗迹保护工作。开展面向全国茅台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和文化旅游创意广告词征集大赛筹建工作。

(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通过开展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工作,启动了新“仁怀二中”建设,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原仁怀二中在新二中建成后,将改造为茅台中心校“茅台小学”。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扩大就业,二、三产业从业率为70%,吸纳从业人员7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到达100%,累计筹资164余万元。扎实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审查通过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户30户。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完成“五个一”康复捐款工程3000元,代缴 331名残疾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完善了残疾人拥有机动车统计上报燃油补助方案。人口计生年度“双降”目标全面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0.48‰,同比下降了0.2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7、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七)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年开展法制宣传1200余人次,解答咨询法律知识310人次。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年共受理民事纠纷315件,成功调处315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489人次。全年共立刑事案件31件,侦破29件,治安案件受理318件,查处318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标准化建设和“打非治违”成效明显。强化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设立40人专职巡防队,对人口较多、治安复杂五社区实行24小时巡逻。继续完善和健全农村警务室工作制。坚持“严打”整治斗争,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大禁毒工作,全年破获贩卖毒品案件6件,收缴海洛因63克,强制隔离禁毒3人,社区戒毒10人。外事、海事、民族、宗教、统计、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群策群力 活力四射 千年古镇渐入佳境

茅台古镇建设围绕“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战略定位和“国酒之心、神秘茅台”的城镇定位,按照“厂园一体、镇园合一”和“业态统一布局、运营统一管理”的思路,形成“一环两点四区”(酒文化旅游体验环线,南、北游客接待中心,国酒生态度假体验区、国酒红色文化传承区、国酒历史生态展示区、国酒现代生态展示区)的功能布局,重点围绕“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四大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实施工程项目71个,总投资概算256.89亿元。成就面前,茅台镇党委政府表示将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扩权强镇、简政放权,加快构建大茅台发展格局,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对接大茅台区划调整,加快茅台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承接好仁怀市相关部门管理权限下放工作,探索适应茅台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二是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切实建立服务型政府。三是继续探索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是继续推进村(居)办公电子政务建设,利用互联网+,全面实现网上办公。五是继续深化村(居)民自治,理顺基层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六是建立茅台镇政府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完善网上服务、信息发布平台。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投入机制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加大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城市发展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补偿投入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投入机制。逐步探索和建立创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工伤(亡)救助补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深入探索“村财镇管村用”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加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抓好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就业政策。二是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村级劳动就业培训站点建设,抓好软硬件设备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镇的培训网络。三是积极推动劳动就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加大协调企业用工推荐使用工作力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四)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继续深入推进椿树村、上坪村和岩滩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探索村(居)民自治的体制机制,做好户籍制度、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

(五)拓展茅台镇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继续规范整顿白酒产业,促进茅台镇地方白酒产业升级。二是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拓展国酒文化、长征文化等旅游资源潜力,积极发展原生态旅游,黔北民居休闲观光旅游。实现各产业有机协调健康发展。

站在赤水河畔的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朱砂堡上远眺茅台镇,街坊古色古香、酒旗飘飞招展,赤水河上长桥横跨、车辆川流不息。“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在这里和谐生辉。这座传承千年的醇香古镇,正在向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酒之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旅游名镇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