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章丘市:做靓生态文章 建设美好家园

   

 

——章丘市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章丘市是省会济南下辖的县级市,地处齐鲁腹地,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西距济南40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人口101.8万,辖20个镇街。近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乡村等活动为抓手,突出生态水系、园林绿化、城乡建设、生态经济等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55.2亿元、40.9亿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小康示范市。

一、突出泉水特色,做靓“小泉城”城市品牌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称,据统计,仅在章丘城区,有名称记载的,如百脉泉、梅花泉、眼明泉、漱玉泉、墨泉等名泉,就有50多处,其中有6处被评为济南市新七十二名泉。因章丘地势南高北低,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泉水出露地点不同,泉水形态各异,各具风采,其中百脉泉最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著作中称赞:“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参观百脉泉后,欣然提笔誉为“天下奇观”。泉水是章丘的灵魂。近年来,章丘把水生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泉水特色,围绕泉水先保后观再用,相继实施水系景观、综合开发、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工程,形成了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描绘出“泉涌、河畅、水净、城靓”的美好图景,用泉水打造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1、严格保泉护泉,筑牢水生态基础。泉水是大自然赐予章丘最宝贵的财富。为确保泉水常年喷涌,历届章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泉水保护工作,成立专门保泉班子,编制总体保护规划,出台保泉护泉办法,实施了关井、回灌、绿化等系列保泉措施。一是地质保泉。2000年以来,开展煤炭企业和煤井重组整合,关闭涵养区内附近14处煤井,并对煤井突水点进行注浆封堵,减少泉水漏失量,年减少矿坑排用水量约1600万立方米。二是关井保泉。2003年至今,关闭城区内自备水源井110眼和水厂2处,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700万立方米。实行自来水统一供水,实现了泉域地下水的零开采。三是调水补泉。2003年以来,实施圣井水厂、垛庄水库调水保泉工程,通过景观河道自然渗透,年补水量达500万立方米。用提水泵将泉水提至泉域上游进行回灌补源,日补源量达2.5-2.8万立方米。四是节蓄保泉。对泉域内10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在泉域上游山区修建了28座拦水坝,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五是综合保泉。实施泉水涵养区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山区矿产资源整顿、破损山体治理和荒山造林绿化,累计关停整治石料厂57家、粘土矿32家,填埋废弃矿井530处,完成荒山绿化10.7万亩。在泉域内设置自动水位观测站,加强对泉水流量及水位观测,及时启动预警预案。根据天气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雨(雪)量。综合以上措施,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4500万方,年增加补源量3500万方,确保了泉水常年喷涌。

2、突出观泉亲泉,打造靓点水景观。围绕做足水文章,发挥泉水最大效益,坚持“先观后用、优水优用、有序开发、优势整合”原则,在对泉池河道、文物古迹等综合保护基础上,实施水系景观、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打造了集生态景观、休闲观光、涵养水源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凸显了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特色。一是特色水系景观工程。实施眼明泉公园建设工程,打造占地450亩的大面积亲水平台,公园内虎踞、龙泉、净明等群泉竞涌为游客提供了亲水性界面,实现了还泉于民。实施荷花公园改造工程,衔接百脉泉和眼明泉两大泉群,使东、西麻湾水系连为一体。实施百脉泉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资3.6亿元,实施百脉泉公园扩建和公园广场一体化工程,集中展现出小桥、流水、平台、水榭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古典韵味。百脉泉公园被联合国国家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授予“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称号。建设清照词园。该园区利用原有地形和自然泉水,以生态文化为主线,以李清照诗词意境和南宋风土人情为依据,建有画舫、假山、沿湖木栈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构筑起以“风、花、雪、月”为主题的特色人文景观,充分体现了泉水园林和清照诗词的有机融合,诠释章丘独特的泉水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二是河道整治工程。实施绣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以明水湖、朱各务水库为依托,打造郊野度假、游憩、休闲娱乐和生态涵养等功能区,总用地面积47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13亿元,新增绿化面积600万平方,成为纵贯城区南北的30里生态长廊。绣江河是章丘的“母亲河”,由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等泉水汇集而成,向北流入小清河。绣江河灌溉面积40万亩,滋润了章丘大葱、明水香稻、白莲藕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对绣江河的生态修复,以泉为魂、水为脉、绿为廊,打造防洪顺畅、水量丰沛、环境优美的现代河流水系,再现了“母亲河”往昔风貌。目前,绣江河上游段10.3公里完成修复治理,重现了绣江河“水畅、河清、岸绿”的亮丽景观。三是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济南市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为契机,对白云湖、漯河、小清河等流域实施以清淤、护坡、拦水、绿化、造景和截污为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其中,白云湖是济南市唯一的天然湿地,面积3万多亩。但在白云湖周边一直存在废旧塑料分拣、粉碎、造粒等违法违规生产活动,严重影响了湖水水质和周边环境。2011年,我市集中力量开展取缔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生产经营专项活动,取缔废旧塑料经营业户2881家,清理废旧塑料42.6万吨,一举摘除了白云湖周边存在30多年的“生态毒瘤”。在此基础上,编制白云湖生态湿地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造提升湖区排水体系,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实施白云湖入湖水质净化提升工程,使入湖水质从地表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提升到三类标准。同时,根据地势特点修建景点,将整个湿地工程打造成六大湿地观赏体验景区,实现水体净化、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2012年白云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3年,白云湖综合治理列入小清河三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各项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工程正扎实推进。

3、注重泉水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泉水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泉水资源优势,注重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挖掘龙山文化、清照文化等内涵,做好一水多用文章,探索泉水与旅游、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泉水特色产业。一是发展名泉特色游。以泉水旅游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把泉水旅游、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泉水景观、自然景观与龙山文化、汉文化、清照文化等融为一体,擦亮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泉水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提升了章丘的城市品位和特色魅力。通过名泉游带动民俗游、文化游、名人故居游和自然景观游,朱家峪、三王峪、七星台、锦屏山等旅游景点也生意红火,拉动了餐饮、娱乐、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近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0亿元。二是培育泉水延伸产业。承办济南市首届泉水节闭幕式,连续两年举办国际泉水冬泳节,依托展会、节庆等活动展示泉水独特魅力。2010年,引进“百脉泉”矿泉水项目,凭借“百脉泉”的影响迅速占领了济南市场。围绕优质泉水优势,大力引进食品饮料企业,可口可乐、娃哈哈、银鹭等食品巨头落户章丘,汇集台湾、章丘两地特产、特色的台湾美食城等项目签约落地,以泉为媒,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突出绿色生态,展现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

绿色是城市的生命,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章丘市突出绿色主题,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能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修订完成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按照“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互交融”的绿化理念,确定了“一核、两区、三带”的总体建设布局(一核:指主城区;两区:指南部生态保护区和北部森林防护区;三带:指环城景观带、水系保护带和路域绿化带),努力建设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城市。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初的26.5%增加至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25%,绿地率达38.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64平方米,基本形成了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

一是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近年来,章丘市以济南市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契机,科学规划南部经济林、北部农田防护林和中部农田水系林建设,编制了城中山绿化等49项控制性详规,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大环境绿化工作,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树种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大绿化体系。积极争取每年3000万元扶持资金,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2000万元,全面实施荒山绿化、农田林网、退耕还果、城市园林绿化、道路及节点绿化和农村绿化等工程。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2亿元,与山东省林业厅共同建设章丘现代林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封山育林总面积达到112.4平方公里,建设老东山、小东山、洼山等五座城中山森林公园,绿化面积达240万平方米,锦屏山、七星台创建为省级森林公园,三王峪、莲花山、危山、九顶山被评为济南市级森林公园,胡山森林公园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加大山区生态补偿力度。先后实施章莱路、经十东路沿线及东岭山、胡山周边等山体植被恢复工程,2014年又启动了“破损山体治理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重要交通干线、重点区域山体治理。将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培育和保护,构筑起良好的“生态屏障”。

二是实施道路网络绿化。道路是城市的经络,也是绿化的载体。章丘市按照“修一路,绿一线,成一景”的要求,实现道路与绿化同步延伸。全方位实施新建道路绿化。以“三纵六横”主干道路为框架,对经十东路、济青路、西环路、章丘大道、潘王路、绣江路等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以环湖路、双泉路等城区道路,潘王路、普雪路等主干道路绿化提升为重点,以市、镇骨干道路为主体,新建高标准绿色通道200公里。2014年,投资4700余万元实施了全长48公里省、济南市重点工程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构建绿色长廊。多层次提升老城区道路绿化。对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规划造绿、见缝插绿、腾园让绿和新建补绿,90%以上的老城区道路完成绿化提升,拆迁各类建筑18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道路节点绿化。按照半径不小于100米的标准,在框架道路节点全部建设绿地,先后实施中心花园、学苑绿地、圣井节点、章丘大道节点等绿化,在城区黄金地段和居民区辟建118处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在各主干道路节点建设绿地100多处,成为绿色长廊的点睛之笔。

三是深入开展城镇绿化工程。以人为本,以绿为美。近年来,章丘市不断加大城镇村居的绿化力度,先后实施环城景观带建设、城区各类公园、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的绿化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围村林、村镇绿化、景观节点建设,见缝插针造绿美化,千方百计植绿增绿,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和绿化空间,提升绿化质量,实现了城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截至目前,章丘市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完成庭院绿化百余处、小区绿化15处,建成省级花园式单位6家、小区2家,济南市级花园式单位28家、小区8家、绿化先进单位29家,章丘市级花园式单位57家、小区3家、绿化先进单位20家,“园林单位”和“园林小区”比例分别达到62%和86.7%;建成省级绿化示范镇1个,绿化示范村36个;济南市绿化示范镇1个,济南市绿化示范村22个;济南市森林村居4个。章丘市朱家峪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并于2014年被推荐为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三、突出城乡一体,建设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章丘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济南市域次中心城市,完善市域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

一是科学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章丘市把生态文明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编制土地利用、市域镇村体系和城市总体等规划,完成中心商贸区、绣源河片区等12项重点片区控规,在山东省率先实现镇驻地控规、新型社区规划全覆盖。以各类规划为引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一主、一副、四组团、多社区”的总体布局,即“一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一副”以刁镇市域次中心为支撑;“四组团”以文祖、曹范、垛庄组成的南部城镇组团,普集、官庄组成的东部城镇组团,绣惠、相公庄、宁家埠、白云湖组成的中部城镇组团,高官寨、黄河组成的北部城镇组团为纽带;“多社区”即到2015年,全市建设新型社区85个以上,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市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公共服务、绿化美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和服务,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凸显城市山水园林特色,建设成为一座集功能对接、融合发展、宜业宜居为一体的济南东部新城。

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一河两城”为发展框架,推进城区“西进、北延、中部提升”,重点实施“四大片区”开发战略。“一河”即以贯穿章丘南北的绣源河为发展中轴线,添绿造景,综合开发,打造集旅游景观、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绣源河生态景观长廊。“两城”即“东城、西城”,西城--绣源河以西对接省会济南,依托圣井新城和绣源河片区,打造“产业集聚、人流集中、物流顺畅”的章丘西城、济南东部新城。目前,绣源河片区正集中建设47平方公里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为主业态的现代化滨河新城,打造面向省会、辐射周边的休闲之都。东城--绣源河以东加快老城区设施配套,建设“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浑然一体”的魅力东城。目前老城区正实施三大重点片区开发,城北片区重点实施了绣江河生态修复开发,打造12平方公里田园秀美、泉河汇集的城市发展带;中心商贸区凸显泉水文化,突出高端商业集聚,投资50亿建设唐人中心,凭借紧邻百脉泉公园的区位优势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标志性商贸综合体;双山大街沿线片区注重城市品位提升,着力打造25平方公里的“章丘金廊”,总投资65亿元的闽台中天城市综合体即将开工建设。

三是做优做靓特色镇村。坚持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的战略节点,分层推进小城镇建设。自2013年起,章丘市每年财政列支1亿元,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小城镇建设三年行动。先后组织11个建制镇实施“城镇建设行动”,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56.6亿元,刁镇、相公庄镇先后成为山东省省级示范镇。普集、官庄、绣惠等章丘市级重点镇加快驻地建设提升,辛寨、黄河等一般镇侧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功能显著增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灵活采用“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以服务半径2公里为标准,合理布局和有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建成48个新型社区,886栋公寓楼,共3.6万户、426万平方米,近10万农民群众实现居住社区化、生活城市化,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市”、被新华社誉为“农村社区改造的章丘样板”。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章丘市整合1.6亿元资金全力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产业村、生态自然村、旅游村为重点,打造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乡村环境。章丘市按照“三清、四改、四通、五化”要求,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镇街驻地创卫、农村污水整治、违章建筑清理等十项重点整治行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明确镇村责任,全面改善镇村面貌,确保农村环境干净清洁长效化。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20个镇街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和污水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四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近年来,章丘市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生态人居建设,提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投资近30亿元,实施了文博中心、新客运站、桃花山公园、公共卫生中心、南外环一期工程等城市重点工程,完成城区高温循环水供热、圣井水源地扩容、220千伏绣江变电站、绿化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配套工程,新增供热面积302万平方米、供气管网125公里、供电能力50万千瓦,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7%,城区实现雨污分流,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向镇村延伸,完善水电气暖、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学校、卫生室、幼儿园、文体娱乐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镇街天然气长输管道、圣井水源地扩容等一批基础配套工程。实施了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成31座镇村污水处理站,形成了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7400余吨的能力,并配套建设78公里农村污水管网,实现了镇街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推动农村厕所改造,通过建设节水型高压水冲式厕所、引导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5.3%。实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续建和渗滤液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投资7100万元,建立数字化环卫管理平台,建设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在山东省率先构建起了集“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908个行政村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优化、环境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经济生态化是发展趋势。章丘曾是闻名全国的“铁匠之乡”,煤炭、建材、铸造等传统产业占比高,对环境影响大。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生态发展定位,打造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4:60.2:30.4,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连续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2%。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针对工业自然、自发弊端,对全市工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发展由无序布局向功能有序布局转变,努力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格局。一是按照“经济基地化、基地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为支撑的产业总体布局。

明水城区以中心商贸区、双山大街沿线等片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截止2013年底,累计引进区域总部20多家。同时,积极推动园区转型升级,2012年10月,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已启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初审。二是按照产业高效集聚原则,科学引导同类产业集中布局,积极推进“园中园”建设。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以产业高效集聚为原则,积极谋划建设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努力建设物质高效循环利用、环境和人居相融共生的生态园区。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导向,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留足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城区、化工、水泥、制药等企业搬迁改造,先后关停小煤窑、小铸锻、小砖瓦厂、小耐火材料厂900多家。2013年,制定《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及组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2013-2015年)实施方案》,完成3×30吨转炉及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并逐步对高耗能机电设备进行淘汰。同时,我市还将对锻铸造企业进行改造提升,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700多家铸锻企业、1000余台各式窑炉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打造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由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式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一是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生态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创新驱动基金,用于科技奖励和扶持,通过科技创新、嫁接重组、资本运作等途径,优化配置资源,改造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升级裂变。如章丘电机厂与海尔集团合作,打造海尔电机供应全球的生产基地,实现了裂变增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等先导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极。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济南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技术中心84家。二是积极发展以健康安全为主的生态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杀虫、有机质提升等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投入品管理,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并在全国县级率先发布产品质量标识,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农产品统一使用该标识。目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达到112.5万亩。以品牌农业为引领,利用章丘大葱、章丘鲍芹等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积极打造全国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以创意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对接融入省会济南,优先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吸引配置优质资源提高产出率。积极引进普洛斯物流、越海物流等企业,全市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17家,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超市,打造服务省会城市群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推进山东电子商务产业园、银江智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会为重点,坚持企业、园区、社会多层面互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万元GDP能耗每年下降3.7%以上。园区方面,依托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产业相近、产品连接、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置项目,统一供水供气,治污设施共享,打造煤炭、化工、建材三个循环经济重点产业,建设了主项目区、化工产业园、空港产业园3个循环经济园区。如化工产业园内各企业原材料、能源弃物基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圣泉集团糠醇生产使用化工园内日月化工公司的氢气;呋喃树脂生产使用明水大化集团的尿素;固化剂生产使用日月化工的甲醇等原料,形成了园区企业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方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埠村煤矿发展煤的深度转化,改变产品结构,向“煤炭-电力-建材”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煤、电、材联动发展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新格局。目前,全市5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70余家单位开展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12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累计消耗工业废渣133.24万吨。

五、强化组织领导,筑牢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章丘努力完善组织保障、执法监督、督查考评、群众共建等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保障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1、强化组织投入保障。成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并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和落实,维护规划严肃性。针对各类工程覆盖面广、资金需求大的实际,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加快建设各类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工程资金问题,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2013年,全市用于水生态建设的资金达10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争取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白云湖水质净化、退耕还果、高速绿色通道等配套资金,近三年累计争取上级资金4亿元。此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扩大资金渠道来源。

2、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一是严把项目门槛。成立建设项目审批委员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环境评价、“一票否决”等制度,提高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质量,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2009年以来,共审批新扩改建项目305个,因环境因素拒批建设项目59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二是完善属地日常监管和部门动态巡查机制。组建环境监察大队,成立镇街联片环保所,实现20个镇街环境管理全覆盖。一旦接到环保信访和举报,实施环保110联动,深入排查、及时跟进查处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督促整改污染隐患和薄弱环节。三是加强重点监控。对排放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对重点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累计安装河流断面、废气无组织、重点区域等在线监控设备37套,加快了环境安全防控的数字化建设步伐。

3、完善督查考核。一是完善考评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调整晋升、评优创先等挂钩,作为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问责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采取专项督查、暗访等形式,定期调度和检查,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4、强化社会共建。利用世界环境日、节水日等环保节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组织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引导镇村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等工作。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将绿色理念贯穿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觉减少污染,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变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