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肇东市:创新发展思路 推动生态文明 向建设绿色幸福新肇东加速迈进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幅员面积4332平方公里,有耕地410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100万亩、水面20万亩。全市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城区办事处、22个农村乡镇、186个村。全市总人口93万,其中城区人口35万。

近年来,我们肇东市按照“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绥化市委、市政府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五个一流”、深化“八项重点改革”、推进“十项升级创新”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4亿元,增长11.4%;实现财政总收入3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4亿元,分别增长7.4%和1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1亿元,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52元,分别增长15.1%和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2亿元,增长15.2%;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40.1亿元、增加值72亿元、利税33.9亿元,分别增长35.3%、28.2%和20%,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工业经济再次位居全省县级第一。今年上半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5.3%;实现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4.4亿元、增加值40.8亿元、销售收入133.8亿元、利税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22.6%、7.5%和5.9%。全市粮食总产按新口径达到47.04亿斤,实现“十连增”。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我市晋升到百强县第81位,还被命名为全国“雷锋城”、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民间艺术(国画)之乡。我市现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中国玉米综合利用之乡、中国乳业之乡、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县。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是引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县域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步展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推进,通过强化生态意识,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生态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创建生态品牌,使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明显改善。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近几年来,社会对生态建设的呼声更强了,市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大了,生态建设在全市上下已经形成共识,生态理念在全市城乡已经深入人心,更加清醒认识到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和生态功能高度敏感这一实际,摒弃短视,放眼长远,谋求发展,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生态化和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提高投入水平。我市每年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增幅都接近于财政收入的增幅,都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实现了随着发展不断加快投入不断增加。三是提高环境质量。目前,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已经提高到354天,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已经达到8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已经达到91.67%,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已经下降到52.3分贝,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到99.95%,清洁能源使用率已经达到69.27%,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正在明显改善。四是提高生活水准。随着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覆盖率的加速扩大,随着湿地公园、生态水系等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随着“三供两治”等生态项目的陆续建成,初步勾画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城净”的北方生态城市形象,使城乡群众的生活环境在改变,幸福指数在提升,生活质量在提高。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

1、重点抓了生态理念提升。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态建设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有需要,而且群众生产生活有需求;不仅加快发展有需要,而且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实力的标志,已成为一个地方发展层次跃升的体现。为此,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发达新肇东的目标,就是把生态文明放在首位,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运行质量,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环境,具体做到了“一个高点定位”、“三个结合”,实现了“三个转变”。“一个高点定位”:着眼于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持续发展力,准确把握肇东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特点和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发展理念,按照“50年不落后”标准,经过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将肇东城市发展定位为“北方寒地生态园林城”,即从2009年起到2020年,总体利用1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建设,总投资46亿元,把肇东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和谐”的龙江最适宜人居城市。“三个结合”:一是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做到节能减排、资源永续利用;二是把发展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做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三是把发展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生态等综合效益转变。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更加注重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做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优化相一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二是实现了过分追求速度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实现了只重视楼房道路建设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转变。把小区绿化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新建的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均达到占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把道路美化作为重要内容,新建的通乡通村公路两侧同步绿化,形成风景,打造亮点。

2、重点抓了生态工程建设。把生态工程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整合资金抓投入,集中力量抓推进,重点建设了“十大工程”:一是实施了绿化工程。依据规划部门绿化规划,初步确定人民广场等7个广场、北环路等12条街道、西外环等7个景点绿化任务。全年完成绿化面积57公顷、植树100万棵。在交警西路等10多条街道、西园区等景点和便民广场等广场实施银中杨大树栽植、全城行道树补植、景点和广场景观树种植、新建道路占道大树移植。推进了高速路、肇哈路出口等景观带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通过实施拆墙透绿、拆除步道板还绿、新建小区增绿,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2.1%,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1.35平方米;通过抓农村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村屯美化林和沿江水土保持林,使全市农村造林绿化面积达到了71.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二是实施了碧水工程。为实现广大市民滨水而居的愿望,按照城市生态项目建设规划,启动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从2009年起利用12年时间完成。目前一期工程顺畅推进,已建成人工湖3处、面积近40万平方米,部分河道已经开挖,并完成硬化砌筑。以“三供两治”工程为牵动,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引进哈尔滨清华同方有限公司投资1.54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在开发区建设一处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着力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引进福建中德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中德环保垃圾发电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能力600吨。三是实施了蓝天工程。突出生态工业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加强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把关项目准入关,严禁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化工、重金属等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和环境敏感区,不管产值多高,财政贡献多大,都坚决不予审批。三年来,先后有7个环评不过关的招商引资项目未能上马。全市新上采暖锅炉除尘设备50套,市内企业锅炉全部配有除尘设备,烟尘排放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引进华能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2×350MW热电联产项目,供暖管网铺设完毕后,将取代市区内500多座采暖小锅炉,可拆掉170座大烟囱,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多吨,减少烟尘排放量达到2.1万吨。四是实施了广场建设工程。投资1.5亿元,重点建设了人民广场、站前广场、西园广场、正阳广场、安平广场、展望新村广场、天禹达广场、市政广场、长征小学广场、汇雄广场、东湖花园广场和爱婴广场等12个休闲广场。五是实施了景观打造工程。按照建设全市标志性建筑的标准,重点抓好了哈大路出口、现代医疗中心、东跃新村、华富药业、肇兰桥周边、肇哈路出口、肇四路出口、天禹达转盘、五保供养中心转盘、电业小区等10处景点的整体布局、空间配置等规划设计,这10处景点建设已经成为全市的标志性景观。六是实施了湿地保护区建设工程。我市沿江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腹地,流经西八里、四站、涝洲、东发、五站5个乡镇,总长度为68公里,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提高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成立湿地保护局,强化湿地保护管理,湿地在蓄水调洪、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横贯我市南部的一条原生态的“城市之肾”。七是实施了肇岳山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突出“绿色、生态、宜居”主题,在城区西北部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237万平方米,集生态治理、休闲度假、乐活居住等为一体的肇岳山国家湿地公园。目前,肇岳山主峰高度已达52米设计要求,山体主体规模基本完成,静心湖和滩涂轮廓基本形成,2011年11月30日,肇岳山湿地公园正式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肇岳山国家级湿地公园已成为宜居生态新城建设的“全新亮点”、中等规模城市建设的“标志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性工程”。八是实施了生态园林建设工程。在城区西北部建设了总占地面积100公顷的生态园林,栽植树木10大类40个品种21万株,并配建有防护区、观赏区和多功能区,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安装了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城市绿化水平,改善了城区空气质量,为城市构建了一个绿色、生态屏障,为我市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九是实施了松花江水调蓄利用工程。以松花江水库水源为主,以地下水为补充,规划建设一条全长30.69公里环绕整个城市的生态水系。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重点推进了以环城河和人工湖建设为重点的一期工程,共完成人工河道3000米,人工湖3处40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增添了城市灵气,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实现了市民“临水而居”的梦想。同时,以松花江为依托,启动建设了五里明镇5万亩引松灌溉、平原水库除险加固、涝洲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坤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十是实施了沿江旅游工程。抓住哈尔滨实施“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发展机遇,深度挖掘松花江北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智造五站、风情东发、渔米涝洲、人文四站、浪漫西八里”的极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五站乐安古文化驿站、东发世纪田园度假村、涝洲大似海旅游度假区、四站金代八里城、西八里绿梦庄园等10个旅游景点。

3、重点抓了生态产业发展。一是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全部为重度盐碱地),聘请专业机构规划了最现代的园区道路系统、管网系统、生态系统、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以建设“世界标准、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紧紧围绕“绿色有机食品”这一主题,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之都”,强力推进“五大形象品牌”、“五大配套设施”、“五大产业”、“五大中心”、“五大基地”建设。两年投入资金15.2亿元,建设“七横九纵”道路120公里,实现了3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配套。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循环利用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产业,以飞机配件、物联商务、智脑总部为重点的绿领智慧产业,构建由食品核心产业、食品外围产业和食品衍生产业组成的大食品产业集群,形成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相互支持、链式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突出发展绿色经济。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依靠政策引领农业生态产业化提速,规模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助推绿色品牌升级,通过市场培育使生态产业链延伸,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了绿色农业,以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市场运行监测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体系等为保障,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生产有机米、绿色菜、安全肉和放心奶。全镇域打造了五站镇、涝洲镇、西八里乡绿色产业基地,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5759个(畜牧业6744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0万亩,打造了100万亩优质玉米、40万亩水稻、5万亩马铃薯、10万亩蔬菜等“十大产业基地”。成为了哈尔滨的“绿色菜篮子”、“有机米袋子”和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全市绿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无公害作物面积达到100万亩。围绕龙头企业需求,重点建设10万头奶牛、10万头肉牛、200万头生猪、1亿只肉鸡等“畜牧基地”。发展了绿色产业,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建设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粮食精深加工、畜产品精深加工、乳品饮品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配套服务等五大产业招商,引进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目前,我市园区开工项目267个,建成投产项目134个,绿色食品项目达到80%以上。三是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了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城市照明系统LED节能改造,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城市垃圾发电,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危废集中处理,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秸秆固化燃气和大型沼气建设,实现了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了城市天然气入户步伐,实现了节能减排。四是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围绕省环保局在我市辟建的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园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打造以辰能危废中心、新乡亚洲金属集团、环嘉集团等再制造产业及秸秆深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基地,初步构建了一个闭环式、集约型的循环产业经济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再生利用,永续发展。

4、重点抓了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通过大力实施“三改”,有效防止了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一是重点抓了盐碱地改造。坚持“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原则,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摸清了全市盐碱地分布现状、成因和改造潜力,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依托,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改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分院为依托,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改造;以中低产田土地治理项目为依托,利用常规技术进行改造。通过治理盐碱地,改良土壤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市盐碱地改造面积已达10万亩。二是重点抓了草原改良。争取资金、项目,搞好封区育草,杜绝了草原放牧;抓好草原植被恢复,杜绝了挖壕围栏、草原取土;严格管理草原,杜绝了在草原上私搭乱建,杜绝私自开荒种地,充分发挥草原在环境改善、生态建设、畜牧发展、农民增收上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全市已改良草原30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草原禁牧面积达到90万亩,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三是重点抓了环境改善。围绕工业“三废”治理和城市“三供两治”项目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废气”治理上,重点建设了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和华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有效地改变了工业废气随处排放、供热烟囱随处可见的现状,极大地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在“废水”治理上,重点建设了城市综合污水治理项目,有效地改变了城市废水自然排放、直接排入松花江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对水的污染;在“废渣”治理上,重点建设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和新型墙材项目,有效地改变了废渣随处堆放,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实现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在“三供两治”项目上,重点建设了城市天然气供气项目和城市供水项目等,有力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效益。

5、重点抓了生态创建工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和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投入机制,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市场投融资机制。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和“以奖促转”政策,积极整合资金,用好国家及省市各项项目资金,兑现财政配套资金,发挥城乡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牵头性作用。汇聚财力,集中支持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市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近年来,商品楼开发和棚户区改造水平不断加快,但是城市的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形成矛盾,不符合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还有欠账,乡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区的学校、医院、市场、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合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难。

2、产业结构还不够协调。我市目前发展阶段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虽然是我市的金牌产业,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的比例不高,工业经济虽然是刚刚起步几年,但是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仍然未改变粗放型的模式,全市农业深加工转化还停留在一个初级的层面,农业资源和工业发展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3、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随着近年来对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村牲畜粪便的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排放量。乡镇的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目前,部分乡镇建设了集中养殖小区,但是一些散户还没有进入,对牲畜粪便还没有集中处理的能力。

4、环保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当环境保护投资占到当地当年GDP的1.5%-2%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协调的。我市每年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市的环境污染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省县一级,已经是大手笔,但是一方面这项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与治理任务相比,还有很大缺口。财政投入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引导企业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增加十分困难,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三、下一步的做法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和绥化市委的要求部署,把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力争用三年时间加速构筑“十大产业”全新发展格局、全面发展“十大民生”,为打造肇东经济发展升级版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预期发展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我市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为推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使环境得到更大保护,生态得到更大改善,资源利用率得到更大提高,全力打造生态肇东、绿色新城。一要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先行先试的优势,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牢牢锁定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土地资本化、农民股民化、股权社会化、增收链条化”,着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加快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实验区的建设成效。二要围绕建设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抓住在我市建设省食品检测中心的难得机遇,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优质安全食品基地提供权威第三方保障。重点要育壮拉长绿色食品产业“五大链条”,就是以中粮生化能源三期和纤维素酒精、星湖科技赖氨酸、成福集团氨基酸扩产为重点的玉米产业链条;以大庄园肉业、纽西莱航空配送和西餐中央厨房、宝迪食品产业园、酉祥食品为重点的畜牧产业链条;以伊利液态奶扩产、顶津康师傅饮料、艾百力啤酒、蓝莓冰酒、汇源果汁、粗杂粮饮料为重点的乳品饮品产业链条;以韩美泡菜、翠花酸菜、润泽薯业、佳佲佳食品、口口美食品为重点的果蔬产业链条;以希望特驱、正邦、岳泰、双良为重点的饲料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全国食品安全生产基地。三要围绕建设北部物流新城,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北部物流新城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北部新城区打造成集行政文化、教育培训、商旅服务、仓储物流、乐活居住、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居住新区。四要围绕建设十大旅游品牌,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认真编制肇东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实施肇东旅游城市形象设计和旅游战略策划,提高城市美誉度;充分利用放大肇东独特的沿江资源、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着力打造农耕、渔牧、美食、民俗、驿站、宗教、金源、草原、湿地、休闲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100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群和博物小镇。同时,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着力打造“龙江第一工业旅游品牌”,加速形成“体现肇东特色、彰显肇东魅力”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五要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实验区建设统一起来,综合考虑,科学摆布,使之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六要围绕建设生态优美宜居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力度,靠增加森林面积维护生态平衡,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要提高控制排放率,加大对企业“三废”排放达标率的检查力度,靠加强监管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要提高环境达标率,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靠强化整治改善城市环境,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