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南安市:立足生态文明 建设幸福南安

   


中共南安市委  南安市人民政府
 

南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接泉州中心市区,西靠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座有175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现代城市。全市陆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个街道、1个开发区,户籍人口154万人,拥有南安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50多万人,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30多万工商实业人士,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南安历史源远流长,曾一度是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人文景观荟萃,有见证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史的金鸡古港和九日山祈风石刻,有堪称世界建筑史珍宝的皇宫式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等79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还是产业名城,已培育形成了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产业集群,拥有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中国粮食城等一系列“国字号”专业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产交易中心、中国大陆地区规模最大的水暖厨卫产业基地、国家级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级重点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荣获“中国建材之乡”和“中国龙眼之乡”等称号。近年来,南安市整体综合实力持续争先进位,2013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4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23位、最具竞争力百强第31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4位,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南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社区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跨越发展新动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侨乡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在各级相关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创建任务全面完成,于2013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的县级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始终坚持走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实施环保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以加快生态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1、加强领导,全民动员,切实增强生态建设认识

成立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组织推进,并从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充实工作力量。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也相应成立组织机构,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推进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处理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督促创建工作落实情况。同时,不断加大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力度,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重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报道,使创建国家生态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2、科学规划,健全机制,全面落实生态建设责任

为提高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市先后编制《南安市“十一五”生态市建设规划》、《南安市“十二五”生态市建设规划》。其中,《南安市“十二五”生态市建设规划》经2011年12月9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人民政府下发实施。同时,配套出台《南安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关于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县(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具体要求,并将考核指标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各级各相关部门。此外,每年均下达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环保工作“一岗双责”,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体系。

二、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六大生态工程”

围绕生态市建设规划,突出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六大生态工程”建设。2013年“六大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13亿元,其中,政府及部门投入1.84亿元,社会投入2.29亿元,为顺利推进生态立市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工程

坚持工业可循环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传统工业提质升级,加快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重点推进建陶业水煤气脱硫和含酚废水治理,以及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等工作。着力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典型示范和带动,完成15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引导115家企业申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将清洁生产向全社会推广使用。我市获得“省循环经济示范市”荣誉称号,豪联建材、闽发铝业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协进建材成为泉州市节能示范企业。二是加强石材业污染整治和整合提升。一方面,加大石材产业污染整治力度,规范石材企业排污行为,全市经批准持证经营的1567家石材企业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回用,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规划建筑饰面石材企业加工集中区11个、加工集中过渡区2个,总面积达8.38万亩,为石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在石粉、碎石处置利用上,加强石粉、碎石综合利用项目的引进和扶持,给予优先供地。目前,全市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35家,年综合利用石粉和碎石可达210万吨,石粉综合利用率65%,碎石利用率90%以上,年产值达15.6亿元。三是大力开展水暖产业配套生产环节—电镀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我市投资5.2亿元建成水头华源电镀集控区,引进并使用国内最先进电镀废水“分质分流膜处理”技术。目前,集控区内电镀废水经技术处理后,回用水可达60%以上,每年可减排电镀废水量170万吨,可回收镍、铜、铬、锌等重金属,回收价值达2000多万元。四是重点抓好滨海石材产业园区、光伏信息产业园区等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严格要求入驻园区的企业落实土地集约利用和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综合控制,开发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可再生循环和能够安全处置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确保园区产业化、绿色化、生态化。

2、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走上了一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市建成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牧、水产、花卉等8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生态茶园面积达1.8万亩,有机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总数达到17家,认证面积达4200亩。拥有泉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6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万亩。二是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合理划定畜禽养殖发展区、禁养区,并确保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闭;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大中型养猪场建成生化、沼气等综合处理设施,其余养殖场均采用“猪—沼—果(农、林)”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进行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6410户,有效带动建池农户进行改厨、改厕、改圈。四是深入推广农业“五新”技术。重点抓好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推广,农药、肥料施用强度呈现递减态势。

3、大力实施生态旅游业工程

紧紧围绕“成功故里,海西新城”主线,立足于打造“名人南安”、“宗教南安”、“生态南安”、“创意南安”等生态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先后投入3.7亿元对武荣公园、兰溪湿地公园、柳湖公园、南山公园、水头五里桥湿地公园、凤巢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乐峰印山生态旅游区、罗东峡谷旅游区、叶飞故里红色生态旅游区、五台乐山旅游区、罗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天柱山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和生态修复,全力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郑成功文化史迹、九日山海丝景观、蔡氏古民居建筑技艺、凤山灵应雪峰宗教朝圣和天柱山香草度假等旅游精品,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九日山于2012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1)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强生态林业种植保护。为顺利实现森林覆盖率46.92%以上,森林蓄积277.28万立方米,使我市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强市,各级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一是2013年8月出台《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除了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外,从2013年起三年内,配套相关资金,推动林业发展。二是推广不炼山造林,推进林木采伐由皆伐向择伐转变,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从2013年起三年内,对主伐形式由皆伐改择伐作业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同时,为防止树种单一性,不提倡巨尾桉等桉树类速生树种上山造林。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重点区位生态保护。一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努力实现生态补偿法制化、规范化。二是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从体制、政策上为欠发达乡镇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加大生态脱贫的扶持力度,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三是通过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适当提高用地成本,控制林地不合理消耗,引导科学合理节约利用林地。从2013年起,对使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林地,根据省财政厅、林业厅规定每平方米分别按30元、60元、90元的标准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

(3)统筹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着力加快“四绿”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2013年,全市共造林绿化5.97万亩,超额完成省、泉州市下达任务。其中,人工造林更新面积0.69万亩,林分修复补植面积4.3万亩,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造林0.98万亩。二是强化林业执法监督,持续完善森林防火减灾体系。既要造林又要防林防火,2013年共投入405.9万元防火资金,完成1090亩防火林带建设。三是多方倡导,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近三年来,南安市各乡镇(街道)累计投入义务植树249万工日,完成全民义务植树807万株。

(4)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生态林业经济。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提升传统林产加工业,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文化产业等,拓展林业新兴领域,致力于发展非木质利用产业。一是发展花卉产业。从2013年起三年内,每年扶持有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发展设施花卉建设。对设施栽培花卉的用水、用电按照一般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收费。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鸟、林菜、林蜂等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林下旅游业和林下产品仓储及交易等,实现“以短养长、立体经营”。从2013年起三年内,每年扶持6家市级林下种植、养殖企业。三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文化产业。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创建“森林人家”,培育森林休闲、养生、体验等生态旅游区域品牌。从2013年起三年内,每年扶持2家森林人家示范点。

5、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程

全力抓好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举办主题鲜明的环保宣传咨询等活动,并在晋江上游沿江14个乡镇(街道)和水头下洪溪、大盈溪周边设立大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南安电视台、《南安商报》开辟生态市创建专栏,还精心举办“画家走基层,丹青绘南安”和“城市摄影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活动中,尤为注重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环保思想,重视环境保护,并涌现出一批高品位的“绿色学校”。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泉州市级“绿色学校”55所、南安市级“绿色学校”74所,市教育局被福建省教育厅、环保厅评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优秀组织单位”。

6、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1)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持续完善。建成市区污水处理厂,率先在全省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目前,覆盖全市城乡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已基本建成。其中西翼、南翼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北翼、东翼污水处理厂将于2014年9月份投入试运行。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处理乡镇生活污水,全市已累计完成1113个聚乙烯一体化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康美镇兰田村等6个人工湿地、九都镇新民村等4个生物氧化塘和码头镇坑内村等2条氧化沟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运行,日焚烧处理量600吨,配套建设35个垃圾收集中转站,垃圾处理全面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56%。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一是严格执行流域限批政策。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严禁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特别是晋江上游禁止发展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二是编制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区划。目前已完成3个县级以上和8个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编制,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59个点位标志牌的设置工作。三是重点实施沿海三镇供水工程,有效解决官桥、水头、石井等沿海经济重镇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沿海三镇供水工程引水线路总长47.329公里,穿越4个乡镇28个村(居),总投资3.68亿元。2013年,一期工程已完工并验收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供水规模17.2万吨/日。四是逐步开展饮水工程建设,有效解决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截止2014年6月,我市共有18个乡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19亿元,解决22.6万余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五是加强流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山美水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金鸡桥闸北渠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南高干渠截污工程建设等水源保护区整治工作,加强水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造纸、陶瓷等行业性污染整治,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100%。一是关闭淘汰17家落后产能的造纸企业,完成18家造纸企业生产废水深度治理,生产废水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开展陶瓷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大力推广煤气站脱硫方法,全面落实陶瓷企业污染整治,48家陶瓷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水混凝沉淀池、酚水处理设施和脱硫除尘设施或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截止2014年6月份,全力推进陶瓷行业LNG替代计划,58家陶瓷企业完成LNG替代、管道铺设、用气合同签订,并淘汰关闭8家陶瓷企业。三是建成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包括视频图像监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三大模块。全市已有51家企业安装160个“全球眼”视频监控点,19家国家、省、泉州市级和5家南安市级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

(4)强化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失地为重点,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布局,并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推进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一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年来,我市共实施1座中型笋塔、13座小一型、81座小二型等9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97亿元。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开展了东溪梅山段、寿溪水头段、西溪仑苍段、西溪英都段、诗溪诗山段、罗溪罗东段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总投资1.6亿元,治理河道总长27.7公里,新建堤防16.9公里。三是重大防洪工程。实施晋江防洪工程南安段建设,沿线涉及东溪、西溪8个堤段,堤线总长34.28公里,计划投资5.55亿元,现试验段已开工建设。试验段为南安城区三期防洪工程堤段左岸,总投资9455万元,新建堤防4.24公里、排涝闸2座。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以及大、中、微量元素肥平衡施用,实现“科学、经济、环保”施肥,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011年-2013年全市累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3万亩,其中水稻120万亩、花生21万亩、甘薯32万亩、马铃薯10万亩、柑橘10万亩、茶叶6万亩、蔬菜14万亩,配方施用面积106万亩,配方肥施用数量3.61万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较好地控制肥料投入量、调整肥料养分元素间的比例更趋合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6498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对发展低碳农业具有显著的作用。三年来,我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9万亩,总投资5314万元,其中治理小流域11条,水保林2.08万亩、封禁补植13.48万亩、坡耕地0.83万亩、崩岗75处。通过以上综合治理,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有效恢复河道灌排功能,显著提升城乡排涝能力,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5)着力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一是突出抓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无证非法开采、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位于禁采区、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取缔。二是突出抓好“青山挂白”治理工作。近年来,共完成南同公路梅花岭隧道等12处“青山挂白”点治理工程。今年来开始重点着手治理南石高速公路两旁的“青山挂白”点治理工程,治理效果显著。三是突出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制定并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严格按时序进度推进矿山绿化治理工作,将矿山开采对生态景观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近年来,共完成美林福岭龙峰山等8处废弃矿区绿化治理工作。今年以来,南安市创新工作思路,首次将生态保护技术应用于崩岗矿山治理,并把榕桥矿区作为生态袋技术治理水头流失的试点,采用生态袋技术治理水土流失。

三、突破难点,全力推进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总体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典型示范,梯度推进、滚动发展,有序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建市。

1、多方位构建“美丽乡村”,筑牢发展基础。乡村之美,美在“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好形象,美在富足。南安市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工作,以“七个好”(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配套设施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为目标,全面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绿化美化建设和农村生态建设。一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靠近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村庄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三是推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南安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亮点基地。推进区域功能性农业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等,实现农民收入、村财收入以及生活保障的富足。四是针对我市存在沿海、中部、山区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环境整治型、保留改造型、聚集发展型、集中新建型、古村保护型等5种类型进行建设。

2、打造现代宜居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随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有前瞻意识的社区主动对照与“美丽乡村”的差距,掀起一场综合环境整治行动。一是在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的基础上,社区集中整治旧房、裸房、修葺破损墙壁,清除影响社区面貌的临时搭盖,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水沟,还及时硬化修整道路,添置安装更多的垃圾桶。二是通过将临时搭盖和杂物堆放处改造成绿化地,新增绿化面积。持续深化“家园清洁行动”,保持常态化的保洁机制,建设环境整治和便民利民项目以及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切切实实建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宜居社区。三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保障体系,促进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四是创新社区管理模式,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居民组织,有序引导社区居民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五是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168"工作机制和“五三”工作法,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建设,深化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广“世纪之村”平台等。

3、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快建设进程。全市共有23个乡镇(街道)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制定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并按照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基本条件、15项创建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特别是重点推进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1个乡镇(街道)顺利通过环保部复核验收,7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其余待命名。成功创建23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1个省级生态村、338个泉州市级生态村,并全部获得命名。

4、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机制,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制定实施《南安市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办法》,探索形成八类“美丽乡村”创建类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