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句容市:推进生态立市 实现绿色崛起

   


            ——句容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句容市紧邻江苏省会南京,北濒长江,东接镇江,是南京的东南门户,与南京主城区接壤线达166公里。市域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61.8万,下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茅山、宝华山、赤山湖3个风景区管委会。句容历史悠久,西汉置县(公元前128年),是江苏省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吴、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句容境内山水秀美,文化古迹众多,吴楚文化璀璨,拥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和“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两座名山,儒道佛文化源远流长,融于一地,诠释了句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内涵。句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拥有2条国道、4条省道、4条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沪宁高速大卓道口,离城区只有6公里,沪宁、宁杭城际铁路均设有站点,北部紧靠南京龙潭港,市区距离禄口国际机场也仅半小时车程。句容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处处真山真水,生态环境在苏南一直名列前茅。茅山、宝华山分别被评为国家5A级、4A级风景区,九龙山有“江南九寨沟”的美誉,赤山湖、仑山湖、李塔湖等大小湖泊共有几十个,被著名画家陈逸飞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句容“离生态很近、离都市不远”,正成为沪宁、宁杭线上投资、休闲、置业的一方热土,成为都市人的神往之地。

以创新实干谋求跨越赶超,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全面把握句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强化主观努力,科学制定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三步走”目标。以“四大行动计划”和“十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与时俱进抓机遇,全力以赴抓调度,细化任务、传导压力、明确责任,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2013年村庄整理面积是前三年的总和,创历史新高;干成了一批提信心、振士气的事,宁杭高铁句容西站投入运营,104国道句容段建成通车,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北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干成了一批壮实力、增后劲的事,华电一期并网发电、二期上报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电站获国家发改委“路条”,华电江苏总部、碧桂园华东总部、建华物流总部相继落户。

以有效投入积聚发展后劲,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紧紧扭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产出”发展“链条”,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大力实施招商选资。更加突出招商引资首位意识,不断加大招商力度,2013年组织各类招商活动580场次,在谈在手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50亿元以上7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雨润欢乐城、超40亿元的南车项目、30亿元的正阳汽配城及仓储物流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签约。持续强化项目建设。落实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会办、督查活动,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智达电器、天工钛合金等10个项目投产达效。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增长21.8%,其中工业投资117亿元,增长22.3%。加快推进产业“三集”。出台《加快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和考核暂行办法。列入镇江考核的5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个现代农业园区均达到“五个明确”要求,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全市十大重点制造业园区累计进驻企业96家,实现销售收入6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1.2%。开发区完成石狮片区规划编制,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跻身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

以优质资源吸引高端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发挥“离生态很近、离都市不远”的比较优势,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促进转型,转出绿色发展“新天地”。都市农业发展迅速。2013年新增高效农业6.42万亩、设施农业3.84万亩,创成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注册家庭农场80家、农村合作组织140家,“戴庄模式”得到省委高度肯定。创成镇江首个苏台农民合作创业园。国家农业公园项目签约落户。现代服务业加快繁荣。入选2013年度“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市”,茅山风景区5A级创建通过国家旅游局资源价值评定,赤山湖创建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终评、二圣湖入选省“十佳赏花胜地”。十大农业观光园和十大精品酒店加快建设,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2013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和21%。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创成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实施“科技创新510”工程,科技创新经费增加到8000万元,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三连冠”,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出台《句容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东恒科技园创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万人有效授权发明专利6.5件。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完成年度减排目标。2013年关闭化工企业4家,否决劝退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8个,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狠抓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句容监狱搬迁正式签约,制定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整治计划,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积极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8平方米。创成国家级生态村1家、省级生态村5家。

以民生实事增进社会和谐,惠民利民形成新机制。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多办利民惠民的事,多办群众喝彩的事。2013年民生类财政支出28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70%。务实推进居民增收。认真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20元,分别增长9.1%和12%。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农民创业园建设,带动千人创业、万人就业,戴庄村成为镇江唯一“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省首个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着力完善城乡保障。全面完成历史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率达96.47%,获评江苏省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示范市。高度重视困难家庭生活,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月480元。扩大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在镇江率先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启动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和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创成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碧桂园国际学校建成招生,华阳实验小学即将投入使用。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试点和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民营仁义医院开工建设,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创成江苏省健康促进示范市。群众文体娱乐活动蓬勃开展,2013年共组织各类惠民演出60余场。土墩墓博物馆建成开放。在江苏省县级市中率先推行城市公交刷卡半价。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技防建设达标率达100%。高度重视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职工工资备付金”制度,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村(社区)“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全市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显著提升,获评镇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

近年来,句容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经济社会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势头,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江苏省文明城市等20多个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1052亿元,增长20.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22%;全市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61亿元和273亿元,创成省金融生态优秀县。2008年建成省定全面小康社会,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并连年进档升位,2013年跃升至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第63位。

 

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发展

 

从句容实际来看,要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全面加速现代化进程,基础在生态、支撑在生态、保障在生态。

一方面,坚持顶层设计的理念,抓好生态规划。规划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主导、指导和统筹作用。为避免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问题,句容委托省环科院初步编制了《句容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注重与市“十二五”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做好衔接,全面分析了句容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参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考核指标,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6个方面52项指标,形成了符合句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为句容打造“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富裕文明宜居区”提供了支撑。规划以2013-2015年为重点规划期,目标展望至2020年,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到2020年,实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度发达,形成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另一方面,坚持以城市化为发展主动力,大力推进与南京的同城同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句容与南京的同城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同城同建战略深入人心。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如122省道快速化改造、104国道句容段年底竣工、沪宁高速大卓道口开工建设、宁杭高铁郭庄站正式开通,句容与南京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小,句容迎来了与南京的“同城时代”。在此基础上,句容打破“县城思维”,按照南京副城的标准推动城市空间扩容、布局优化、功能提升,句容生态宜居的城市品质更加突出。在规划建设上,坚持从与南京“同城同建”出发,高标准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建42条城市道路,城市框架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5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成型,满足了未来5-10年的发展需要。2010年,句容与碧桂园集团牵手合作,在与汤山接壤的黄梅建设一个总投资超400亿元、总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社区。现在,正在以碧桂园大型综合社区和黄梅新村为核心,加快黄梅片区建设,推动黄梅片区与主城区融为一体,届时城区框架将进一步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句容城区也将与南京的汤山新城融为一体。在功能配套上,既围绕市中央商务区、碧桂园凤凰城、世茂等中心商业区,发展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又将房家坝和黄金湖公园等区块规划打造成以文化、景观为核心,集旅游、休闲、体验、特色步行街、客栈等为一体的新型商贸综合体。目前,句容已涌现出世茂花园、香江丽景等一大批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全市已建和待建的12层以上高层建筑达到100多幢,其中19层以上51幢,未来三年将涌现出一批高层建筑群。市文化艺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大型城市功能性设施投入使用。在品位提升上,格外重视城市的设计,把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作财富积累的过程,努力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把城市建设精品留给后人当财富。句容摒弃“县城思维”,以南京副城的标准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坚持“求特不求大、现代不喧嚣”,从产业布局、景观设计、综合配套、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塑造,初步实现了“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品质提升。同时,高标准完成了1673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前一年完成江苏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整治任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生态立市,实现绿色崛起

 

句容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和实现跨越赶超的最大潜力,以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始终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确定非建设用地,再确立建设用地;先明确“绿线”,再确立“红紫蓝”三线;先管治生态空间,后建设项目。“开发”是指做好两篇文章,即:做好“水文章”,整河道、造湖景、营造亲水环境,展现“山绕城、城抱水、绿水青山满城郭”的山水城市形态;做好“绿文章”,显绿色、增绿量、提升园林设计水平,逐步呈现沿路、滨河、环城三条生态轴线,让句容成为抬头见绿的“森林城市”。

生态是句容最宝贵的发展财富,没有了生态句容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对此,句容大力倡导“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理念。一方面,抓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休闲旅游,把生态资源具体化、产品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变成产品、做出品牌。这几年我市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呈现出发展得人气、农民留财气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抓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有“软”开发,更要有“硬”保护。近年来,句容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开展采石宕口、砖瓦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整治行动,连续7年开展了全市化工、重金属及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关停化工污染企业43家、采石宕口182个。严格执行环保准入、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近两年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10个,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54个,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2013年,一批健康养老产业、总部经济项目相继落户,如康缘中华养生园、碧桂园华东总部等,正是看中了句容的生态环境。现在,句容“离生态很近、离都市不远”的生态品牌正逐步打响。

(一)优化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断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和管理,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科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句容河风光带二期项目建设,实施二圣路东昌南路交叉口236亩生态广场建设工程。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实施赤山湖湖滨带景观工程,做好赤山湖退渔还湖大堤加固及清淤整治工程、赤山湖白水荡退渔还湿景观构建工程,对北山水库水源地废弃宕口进行治理修复,开展句容市永胜采石厂粉尘排放治理,切实做好北山水库生态林修复,积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着眼强基固本,构建生态宜居体系。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强化长江水污染防治,加强入江排污口的治理和监管。加大城市内河的整治力度,实施高阳河治理工程、老句容河疏浚释污工程、玉清河上段改造工程、北山水库清淤工程等。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扎实开展引河沿线23家企业专项整治,推进二水厂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北山水库至二水厂浑水管道工程、应急水厂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快速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万吨/日黄梅污水处理厂,完成南部新城污水总管、提升泵站,建成边城监狱至污水厂9.5公里管网及泵站。实施蓝天工程,改善空气质量。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机制,加强机动车环检管理。加强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强化施工扬尘监管。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善秸秆禁烧工作长效机制。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加快治理重点矿业开采区、重点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区,推动区域生态整治与修复。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研究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措施,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加快市环境应急中心建设,健全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积极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工程建绿、拆违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全面提升绿化品质,着力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村创建。

(三)强化宣传引导,打造特色文化体系。坚持面向广大基层,组织开展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信息公开化,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生态环境权益,使公众成为句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和规范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围绕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经济

 

句容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重点加快构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的双重跨越。

(一)聚焦转型升级,在打造产业特色上取得突破。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后工业化”视角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产业调特、调高、调轻、调绿。打通农业全产业链。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围绕有机稻米、茶叶、应时鲜果等优势产业,通过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园区化运作,引导推动产业链前后延伸,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科技与农业的利益链接机制,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增强句容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按照产业“三集”发展要求,完成各类园区规划编制与评审工作,力争实现园区投资3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和亿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全覆盖,努力打造3个产值超50亿元的专业园区,绿色建材、路面新材料产业园创成省级产业基地。开发区完成西部工业园基础建设,创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下蜀临港工业区以千亿销售为目标,主动对接“龙潭国际海港新城”,以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力电源等产业为主导,做大规模总量,做强产业集群,跻身镇江“工业三强镇”,打造全市工业化主阵地和第一增长极。放大现代服务业特色优势。顺应“慢旅游”发展趋势,强化资源整合开发,着力构建以“泛旅游”为特色,现代休闲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六园经济”,打造南京乃至长三角的“花园、茶园、菜园、果园、乐园、家园”。强化精品意识,丰富岩藤、花博园、茶博园等十大农业园区内涵,启动二圣湖国家农业公园一期、“绿美人”垂直农场摩天塔建设,大手笔规划建设“百花园”。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稳步开展绿道沿线国土整治,使句容处处是景,媲美欧洲乡村风光。启动九龙山规划开发,积极打造“生态绿谷”,选择潘冲、李塔等有条件的村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推进重点景区创建,确保茅山国家5A级景区授牌、赤山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推动房地产业与养生、休闲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社区、高品质养老地产,打造长三角都市人群的“第二居所”和南京市民的“新家园”。加快省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注重发展物流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亮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9%。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交付使用,新创建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促进资本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深入实施“福地英才”计划,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智力成果服务句容发展,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

(二)聚焦项目建设,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取得突破。提高招商专业水平。坚持用前瞻性思维、开放性眼光和战略性定位谋划招商工作,突出抓好科学区域布局、系统产业规划、专业招商力量“三大环节”,努力引进一批有集成优势、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好项目。强化意向项目跟踪落实,对重大项目,全力以赴抓跟进、抓服务,确保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快启动、在手项目不流失。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实施重点产业项目攻坚计划,强化项目挂钩联系和联合会办制度,严格“四定”措施,形成项目“责任链”,确保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对百亿级重大项目,坚持强化“四个一”联系责任制,做到无缝对接、全程服务、全力推进。培扶壮大实体经济。坚持一手抓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手抓中小企业扶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认真落实培植规模企业发展壮大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促进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帮扶措施,加快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行业“单打冠军”。力争定报企业达到600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其中销售超50亿元企业2家。

(三)聚焦新型城镇化,在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上取得突破。努力建设更加精美、更富内涵、更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句容。围绕“精致、精细、精美”建设宜居城市。秉持“不以规模拼大小、而以品质论高低”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片区发展、组团开发,推动城市改造扩容和有机更新,着力构建主城区、南部新城、北部新城、开发区“一主三组团”的发展格局。建成华阳北路延伸段、葛洪路北延段,形成现代交通廊道、绿色生态廊道的有机串联。加快完善区域交通,沪宁高速北互通及城区连接线主体完工,266省道沪宁高速至312国道段、东西部干线开工建设,力争122省道快速化全线贯通、城市综合体主体完工、宁句城际轨道开工。以“景城”理念建设城市,以“景点”要求设计细节,加强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的整改提升,重点抓好城市主干道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建设句容河风光带二期工程。深化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和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努力建设秀美宜居的园林城市,力争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注重对建筑形态、风格色彩、文化韵味和城市天际线的引导。稳步实施老城区部分片区改造。围绕“做强、做优、做靓”建设魅力城镇。以“三新”建设升级达标活动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魅力城镇。加快宝华、天王、茅山风景区等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支持后白、茅山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旅游小镇,力争创成1-2个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加快村庄拆迁整理,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集中,高标准建设城镇新型居民社区,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努力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围绕“优美、纯美、秀美”建设美丽乡村。句容要美,农村必须要美。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村庄、留守的村落、记忆中的故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选择一批中心村、历史文化村,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扩面提标,加快完善覆盖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四)聚焦民生福祉,在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突破。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导向,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扎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构建合理高效的居民增收机制。高度重视创业就业工作,加快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有效增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就业。鼓励有劳动技能的人更好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支持有才能的人更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确保收入指标增速与发展增速同步,实现经济薄弱村75%脱贫目标。构建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即征即保”常态化工作,落实征地补偿动态调整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完成“五险合一”。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医疗、住房和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不断优化城乡教育布局,抓好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争创省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和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加快卫生布局调整,启动市人民医院择址新建。开展医保异地结算业务,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医疗需求。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力争明年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34张。完善城乡客运网络,确保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公交覆盖率90%以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确保基层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完善大调解机制,妥善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争调处率达100%。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各类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