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517次
2022 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工业强市、乡村振兴、城市提升、文化引领、共同富裕等重点工作,创新实干、奋勇争先,经济运行承压向上向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泰安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2022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6.34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 425.96 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 334.72 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0:51.5:40.5。
人口和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87.7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8.77%。城镇新增就业8300 人,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 5700 个。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服务保障“新十条”,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落实“开工一件事”“用地清单制”等服务机制,累计减税降费 15.5 亿元,解决企业难点问题93 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0122 家,“桃小美”帮代办品牌获评全省唯一政务服务领域“山东优质品牌”。
二、农业
农业稳产保供有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2.6 亿元,增长 5.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25 亿元,增长5.4%。农业生产发展稳定,其中农业产值82.3 亿元,增长12.2%;林业产值 3.0 亿元,增长 14.5%;畜牧业产值30.7 亿元,下降1.6%;渔业产值 0.55 亿元,增长 0.2%;产业融合加深,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实现 16.1 亿元,增长 14.2%。
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2 万公顷,总产49.28 万吨。全年蔬菜总产 116 万吨,水果总产7.9 万吨,水产品总产 4387 吨。全年新增造林面积66.67 公顷。猪、牛、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 19.33 万头、3.16 万头、10.89 万只、739.81万只,出栏量分别为 25.49 万头、0.75 万头、10.92 万只、2278.62万只,牛奶产量 10.13 万吨,禽蛋产量2.27 万吨。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增流转土地4.8 万亩、高标准农田4.4 万亩、肥城桃面积 1040 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2 家,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6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 92%,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步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29 个工业行业大类有 17 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5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4 个行业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733.5 亿元,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 42.7 亿元,增长 5.4%。
主要行业产量相对稳定。全年原煤产量126.4 万吨,下降31.7%;洗精煤产量 41.1 万吨,下降22.5%;水泥产量181.2万吨,下降 17.8%;钢材产量 525.3 万吨,下降0.4%;发电量95.0 亿千瓦时,增长 103.4%。
建筑业优势明显。全市 136 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893.2 亿元,同比增长 10.6%,其中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 338.5 亿元,增长 17.3%,在外省完成产值554.7亿元,同比增长 6.9%。建安业一级资质企业达到26 家。我市连续4年位列“山东省建筑业综合实力 10 强县”榜首。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 21.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8.3%。重点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0.5%,民间投资增长 22.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1.2%,“四新”经济投资增长 32.3%,工业投资增长38.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 45.9%。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市51 家有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额 21.2 亿元,下降13.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37.6 万平方米,下降 10.9%。商品房屋销售额为21.9亿元,下降 31.1%。房屋待售面积为38.6 万平方米,增长90.1%。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回补步伐加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0.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总额 211.5 亿元,增长 0.04%,乡村实现零售总额0.8亿元,增长 6.7%。从限额以上单位看,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 29.1 亿元,增长 6.8%。批发、零售业全年销售额分别增长14.8%、6.3%,住宿、餐饮业全年营业额分别增长-7.7%和0.7%。
外资外贸稳步扩大。实现进出口总值61.4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其中出口总值 11.6 亿元,下降47.8%;进口总值49.8亿元,增长 47.7%。实际利用外资1.25 亿美元,增长70.2%。
六、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缓慢恢复。34 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5.1 亿元,比上年下降 7.7%,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8.4%、2.3%。
交通运输保障有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937.14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27.06 公里。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230.4万元。
旅游业亮点纷呈。新增 3A 级景区2 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 21 家,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86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26.2 亿元。“五埠伙大门”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孙伯镇入选全省精品文旅名镇,6 个村庄被评为省景区化村庄。
七、财税金融
财政税收保持稳定。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9 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69.2 亿元,增长 16.7%,其中,各项民生支出5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2.2%。实现国内税收收入75.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等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6.5%。
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55.1亿元,比上年增长 18.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84.1 亿元,增长 13.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4.5 亿元;短期贷款余额60.2 亿元。5 家企业启动上市,泰鹏智能家居、农大肥业、索力得已报山东证监局辅导,岳海新材料实现“新三板”挂牌。
八、科教文卫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科技计划项目 15 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9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0.3%。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3家、3家、21 家。新建 5G 基站 327 个。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2名,23 人入选泰山、齐鲁系列人才工程。5 家企业及肥城桃入选“好品山东”,新增马德里国际商标3 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 6 项、地方标准 2 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 5 项,授权专利1681 件。
教育事业发展稳定。有中等职业学校1 所,在校生5558人。普通高中 10 所,在校生 13869 人。普通初中30 所,在校生 3.45 万人。小学 45 所,在校生4.57 万人。幼儿园132所,在园幼儿 2.94 万人。新建改扩建学校17 处,新增校舍面积3.2万平方米,补充改善学位 4000 个,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75%。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有博物馆1 个,档案馆1 个,公共图书馆 1 所,文化馆 1 个,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 100%。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1800 多场次、“五为”志愿服务活动2.4 万场次,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
卫生健康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机构607 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0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个。各类卫生机构有床位5123 张,卫生技术人员 7444 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托养中心、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老年“幸福食堂”分别达到5 处、18家、32 处。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体育馆1 座,新建公共健身工程60个。全年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奖牌42 枚。
九、城乡建设和环保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三路、泰西大街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文化路、龙山路东延顺利通车,新增停车位130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7 个、26 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热管网14.2 公里、燃气管网 22 公里、供水管网4 公里、雨污水管网7.6 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3.8%。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 160 公里。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23 个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全部建成销号,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 80 个,美丽乡村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5%,完成 144 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实施清洁取暖改造3.7 万户,新增省级卫生村 36 个、森林村居5 个。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区环境空气中的S02、NO2、PM10和 PM2.5 监测平均浓度值分别为10 ㎍/m3、24 ㎍/m3、73㎍/m3和 43 ㎍/m3,同比改善率为 9.1%、22.6%、5.2%和-2.4%,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 265 天,优良比例为73.4%。省控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率 9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96元,比上年增长 4.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55元,同比增长 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46元,同比增长 6.4%。
社会保障持续增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5.88 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1274 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853 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71 元、660 元。发放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 1.1 亿元。深化居民长护险试点,3000多个失能家庭享受待遇。“一卡通”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率达到92%。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